【人间真情】监狱民警让“八进宫”的他重拾信心
一名“八进宫”的服刑人员有着什么样的人生故事?一名大半人生几乎都在服刑人员与监狱中度过的罪犯又将如何能重获新生?
去年4月,随着服刑人员黄某明入监,一场监狱民警与抗改分子的较量在福建泉州监狱拉开序幕,而胜负却已早早分出。
入监队里的“刺头”
初见黄某明,两只手臂全是烟头烫伤的疤痕,身上也有不少伤疤。面对监狱民警,他很嚣张,本来自己刑期短,完全可以通过走上诉程序“绕”开入监改造,但是在看守所时,他听说泉州监狱是出了名的“魔鬼监狱”,就想来“挑战”一下泉州监狱的管理。
根据档案材料显示及黄某明的自述,现年33岁的黄某明已有近20年的牢狱记录。6岁那年,他被人拐卖到福建安溪。因继父母不合,他在12岁那年春节离家出走到厦门,开始了流浪生活。为了生存,结识了一些跟他一样的流浪人群,小偷小摸、盗窃抢劫成了他生活的主业,前后8次被判入狱。每次出狱没多久,他便很快又重新犯罪。
即便在监狱里,他也很不老实。不论在哪所监狱,顶撞民警、违规打架、自伤自残等违规行为,他几乎都干过。
面对这样一个不惧刑罚、不服管理、动辄抗改的“刺头”,泉州监狱入监队的民警开始考虑,该怎么做才能让黄某明在这里稳定执行完他的刑期。为此,入监队的副教导员黄荣福多次找黄某明谈话。“从谈话中,我发现他一系列的反改造表现下面,更多的是为了掩盖自己敏感、多疑、脆弱的内心和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黄荣福说。找到了突破点,入监队民警首先试着与黄某明建立相互的信任。
解了锁的“心门”
有一次,黄某明生病发烧,找到当天值班的副指导员王春亮,说自己生病可能没办法参加训练。“我用手在他额头上摸了一下,发现特别烫,便立马安排他到医院就医。”王春亮回忆说。可就是这样一件在他看来很小的事,却打动了黄某明的心。
下队前,黄某明对王春亮说,这是他第一次感受到民警对他的尊重和信任,没有任何偏见和怀疑。从这件事开始,黄某明开始逐步放下自己被监管的抵抗,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心态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他甚至在下队前的一次分享会上立下誓言:“泉州监狱将会是我服刑生涯的最后一站,以后再苦再难,我也不会再进监狱!”
下队后,黄某明所在的二监区民警也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改造,并成立专门的教育改造引导小组,由监区分管改造副教导员曾磊担任组长。通过分析黄某明入监后的一系列表现,监区制定了以文化引导为主的教育方案,日常通过监区文化的熏陶,化解其心中对社会的仇恨。
去年端午节时,分监区长孙汇川特地组织整个分监区进行包粽子活动,同时让黄某明上台分享自己的心得。黄某明说,他很小就在外流浪,自记事起就没有吃过一次粽子,虽然他仍身在监狱,却有了家的感觉。
“通过这次端午节活动,我感觉到黄某明似乎开始愿意信任我们。平时他跟民警谈话,也愿意说一些真话。”孙汇川说。
刑释前的最后心愿
在黄某明即将刑释前的一次夜间教育谈话中,他终于向民警敞开了心扉:“我希望刑满后能过上正常的生活,可是我真的怕自己做不到。”
为了使黄某明回归社会后能自食其力,做一名守法公民,曾磊与监狱教育科科长蔡国勇商量,决定帮其联系一家愿意接受刑释人员的企业,落实其刑满后的工作安置。考虑到黄某明长期在监狱服刑、与社会脱钩太久的实际情况,蔡国勇还为黄某明联系了一家当地的公益组织,帮助其渡过刑释前半年的“社会适应期”。
除了担心自己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之外,黄某明最大的心结还是想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在福清监狱服刑期间,监狱曾主动帮他做了DNA鉴定上网寻亲,可是一直没有结果。“一日找不到父母,我的内心永远都无法安定。”黄某明说。
了解黄某明内心最真实的需求后,曾磊认真梳理黄某明被拐前后的一些事情,从中寻找线索,并联系公益组织帮其长期寻找亲生父母。
刑满当日,孙汇川特地将黄某明送到安置企业,并帮助他办好各项手续。而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志愿者,拿出为黄某明准备好的生活用品,帮助他一起整理宿舍。面对这一切,黄某明又一次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新闻推荐
日前,弋矶山街道城管执法中队联合花园社区对辖区内高铁沿线可能影响高铁运行安全的乱披乱挂、乱搭建等乱象开展集中整治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