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静安率先完成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 疫情期用上VR看房
4月28日8点,上海静安区会文路虬江路口一片热闹,敲锣打鼓声中,一辆辆载着动迁居民和打包行李的搬场车辆缓缓驶出。
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市静安区获悉,当日一早,宝山路街道31、149、150、152街坊旧改征收基地举行基地生效及居民集体搬迁仪式,这标志着静安区在全市率先完成成片二级以下旧里的改造工作,提前8个月完成了“十三五”的旧改目标。
搬迁居民向前来送行的老邻居挥手告别。 澎湃新闻记者张呈君 图搬场车出发。 澎湃新闻记者张呈君 图10人住在3层小“碉堡”,“盼望这一刻太久了”
在搬迁仪式现场,许多居民群众闻讯后自发来到基地,共同见证了这一难忘的时刻。
住永兴路197弄6号的沈振梅是首批搬迁的居民,早上7点多她就将前一晚收拾好的大包小包一样样运入政府给准备好的搬场车上。
居民正在打包搬家。 澎湃新闻记者张呈君 图“太激动了,我们盼望这一刻太久了!”沈振梅说,自己家共有10个人,共同住在一座小小的“碉堡”里。最开始的时候,只有15平方米,是用竹片撘起来的简易房屋,看上去随时要倒塌。“一开始住的是我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和我。后来我们都结婚组成新的家庭,父母就把房子用砖头加固翻新,并加了2层、3层。”
一座3层小“碉堡”虽然比之前多了些面积,但是10口人在里面居住还是拥挤得很。“我们睡觉都是大通铺,大家并排睡在地上。”沈振梅说,房屋不仅拥挤,设施也简陋,没有单独的卫生间和厨房间,上厕所用最原始的马桶,做饭要烧煤炉。“现在动迁了,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我90多岁的老母亲再也不用爬一根30厘米宽的楼梯了。”
沈振梅坐在原来的家里。 澎湃新闻记者张呈君 图和沈振梅一样激动万分的还有70岁的周老伯,从出生至今一直住在会文路上的一个三角形房屋。这个房屋面积只有10.2平方米,进门便是原先二楼邻居的楼梯,去掉楼梯歇脚,周老伯家实际应该不到10平方米。
原先他和父母、一个姐姐、两个妹妹一起住。“当时家里摆着两张床,一张在楼梯底下,是我和父亲睡,另一张是母亲和两个妹妹。”周老伯回忆称,受尽了没房的苦,年轻时,热心的街坊阿姨先后给他介绍了十几个对象,谈得都挺好,但最终都因为没有房子而告吹,周老伯一直到现在还是单身。
周老伯父母先后离世,姐姐妹妹也陆续出嫁,现在他一个人住比以前宽敞多了。但随着年龄增大、身体变差,周老伯说马桶也快拎不动了。“一楼的老房子也比较潮湿,对身体不是很好;看着狭窄的弄堂,一旦有个意外,救护车也进不来!”虽然有居委会的关心关爱、邻居的热心帮助,但周老伯一直希望有一个更好的住所。
现在,征收生效了。周老伯激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我们的愿望实现了!想想就高兴!”
不一样的旧改体验:疫情期间远程VR看房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静安区宝山路街道31、149、150、152街坊旧改征收基地东至公兴路、南至轨交三号线、西至西藏北路、北至中兴路,居民总建筑面积约4.1万平方米,共涉及1275证1549户居民。
2019年12月15日,31、149、150、152街坊旧改征收基地以99%的同意率通过了第一轮意愿征询,居民旧改意愿迫切。4月28日,“二次征询”正式签约首日,签约率达到99.61% ,远超90%签约生效比例。
而此前“四合一”旧改基地征收工作正值疫情防控期间,面临巨大挑战,既要尽早实现居民渴望改善居住环境的期盼,又要避免旧改地区疫情防控风险。不能像以前一样开展大规模的政策集中宣讲、不能组织居民乘车统一去旧改房基地看房,怎么办?
宝山路街道透露,本次征收,街道采用微信推送征收政策,附带常见问题解答。远程VR看房不仅可以看到新房实景,还可以了解小区环境和周边生活配套情况。街道还专设热线电话,随时为居民解答个性化问题。这些形式,不仅有效克服了疫情影响,还为居民带来了与以往不一样的旧改体验。街道还采用现场直播、二维码扫号等技术手段保证抽签、签约等工作的公平、公正。
随着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任务的完成,静安区旧区改造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下一步,静安区将聚焦零星地块改造,力争受益居民再多一点、城区面貌改善力度再大一点,让静安在旧改中实现蝶变,让静安的老百姓在旧改中能体验到更多的获得感。(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图为民警在救助受伤男子。本报讯(记者陈昂通讯员司从军文/图)4月26日上午,在市公安局淮上分局吴小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