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园中的自媒体人:独语与众声
原创 北大青年 北大青年全文共5397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本报记者
钱祎佳 外国语学院2019级本科生
杨弋鸥 元培学院2019级本科生
王绍烜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
伏笠萱 经济学院2018级本科生
孙乐怡 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
2016年某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打开知乎,开始研究“如何写出吸引读者兴趣的文章”。
自从有人劝他开公众号之后,这个想法一直在张昕心头盘旋。但苦于无法抓住读者的兴趣点,他决定先到知乎上涨涨经验。他在知乎上做了一个实验,用两种不同的文风写相同的内容,然后比较阅读量、点赞数和评论互动的情况。
一年后,2017年10月13日的下午六点,张昕在“Dr昕理学”公众号上发布了第一篇文章《男朋友打你,你为什么不分手?》。
他终于踏出了第一步。不过他没想到的是,在做公众号这件事上,他能坚持这么久。
从“小透明”到“公众号”
2019年11月1日,公众号“漫士呓语”发布了文章《浅谈清华学风、课程内卷、特奖与其他》。文章发布当天,阅读量飞涨,约4个小时就突破了10万的关口。
“漫士呓语”的作者“宜城漫士”,真实身份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2016级的本科生LR(化名)。11月1日发布的文章是他的公众号突破“蛰伏期”的一个节点。
回顾“漫士呓语”的成长过程,公众号真正进入大众的视野得益于三篇影响较大的文章。2019年3月25日的《我们都在清华忙些什么——一个旁观者的独白》获得4.5万阅读量,4月16日发布《当我们在谈论GPA时,我们在谈些什么》,阅读量保持在3万左右。时隔半年,11月1日的《浅谈清华学风、课程内卷、特奖与其他》以22万的阅读量、近5500个“在看”为LR赢得了一大批忠实读者。
△2019年11月1日,正当清华期中季,LR的文章在推送当天引起热议。
此前,LR和他的文章只是默默无闻的“小透明”。从高中起,他便常常提笔写小说、写随笔,但欣赏他的读者只有语文课代表和身边的朋友。上大学后,生活变得相对自由,LR便想到通过开设公众号,让自己的文章被更多人看见。
2017年1月,“漫士呓语”诞生了。最初,LR发布的内容多为科普类文章和随感,但每周若干次的更新频率也仅仅为他赢得了数百的阅读量,转发量更是寥寥。两年里,LR逐渐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图文并茂、排版精良,主题延伸到校园生活、社会话题。2019年所发的三篇以清华为主题的文章第一次让LR体验到“成名”的滋味:当他在学校里向同学介绍自己是“漫士呓语”的作者时,对方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情。
微信公众号为写作者提供了拥抱广泛受众的可能。复旦大学中文系2016级本科生李卓然长期以来习惯于将所思所想发布在朋友圈动态,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以及朋友圈的社交属性,他的写作颇受限制。公众号允许文章迈出“圈子”,被“所有人”看见,无疑是表达见解、分享观点更适合的渠道。另外,李卓然也希望借公众号整理自己的思考,而非让写作的片段被社交媒体的高频更新埋没。
与LR类似,李卓然的文章首先取材于校园生活。公众号“我将大笑而且歌唱”在2018年的5月1日发布了首篇文章。之后,他撰文探讨校内公共讨论平台的建设、学生组织中垫付经费等话题,其中,《“我们的钱什么时候才能到啊?”丨复旦学生财务与欠“薪”》一文阅读量破万,进一步扩大公众号的知名度。
切中要害的选题来源于李卓然生活中“有话可说”的见闻。他的选题也并不局限在校园内,而是常常将学术思考与公共议题相结合。2019年9月,他执笔了23000字左右的文章《上海摩登与复旦自由》,分上中下三篇发布。三个月后,这篇文章走出了复旦校园,阅读量从3000攀升至3万以上。“某工科院校”“隔壁专科”等各高校学生纷纷在评论区留言。△《上海摩登与复旦自由》上中下三篇的阅读与“在看”数量(截至本文发稿日)
像LR和李卓然这样的高校自媒体人需要走过漫长的征途,才能从小透明成为校园知名公众号运营者,立足校园生活讨论社会与公共议题。相较而言,诞生于校园的另一些公众号从一开始便与社会公众接壤。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张昕,人称“北大心院第二帅”,以“Dr昕理学”扬名于朋友圈。张昕看到大众对心理学有关注、有好奇,但一些心理学相关的公众号的质量与可信度有待商榷。其中对学术文本和研究进展的阐述往往有断章取义之嫌,容易加深大众对心理学的误解。由此张昕想到,借助自己心理学的专业背景,以公众号为平台,写点给大众看的心理学科普文章。
“如何鉴别渣男?”“为什么有人996就会职业倦怠,有人24*7却干劲十足?”
“大团圆结局的苏大强,放在现实中可能是这样的……”
一系列兼具趣味与知识的文章诞生了。2020年1月23日,张昕抓住疫情防控的社会热点,撰文讨论特殊时期如何有效地劝父母戴口罩(《震惊!!!300万中国父母不戴口罩!北大教授竟然这样说!!》)。该文章恰好切中了当时的热门话题,阅读量超过了10万,远超公众号内的其它作品。
当然,面向所有读者的微信公众平台既带来了高曝光、高关注,也为创作者的写作施加了压力。公众号运营不仅要求创作者对社会热点保持高度敏锐和迅速的反应,也意味着发布的文章将承受更多审视的目光。
“评论”与“公众”
2017年11月14日,张昕就当时的“江歌案”发布了《比起凶手,人们为何更不放过刘鑫?》一文。他试图摈弃价值判断,以中立的态度探析为何人们对这一新闻事件展开持续讨论。但是当该文章在知乎平台发布,却被看作对刘鑫的辩护和“洗白”,并因此承担了骂名。
2018年1月,张昕更直截了当地撰文表达自己对游戏《恋与制作人》的看法,指出该游戏有“美化职场性骚扰”之嫌(《<恋与制作人>中的科学家许墨,是否涉嫌职场性骚扰》)。一时间,反对与批评的声音充斥着公众号后台。两年过后,张昕仍然能在后台新收到到因这篇文章而起的谩骂。
LR第一次切身体会网络中言语的“暴力”也是由于“漫士呓语”上的文章。2019年6月,他发布了《清北人鉴别指南》,本意是希望能够探讨“高校气质”这一很少被提及的话题。然而文章发布后,公众号后台很快被批评塞满,读者言辞激烈地指责他以偏概全、强化刻板印象。LR当时正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校际交换,半夜里他拿着手机翻看那些负面评价时,在宿舍的小床上“难受到心梗”。
而对于这些来自读者的负面的声音,张昕和协助他运营公众号的妻子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他们并不避讳文章发布后收到的尖锐评论,而是公开评论区中多元的意见,并温和地作出回应。在公众号上与读者打交道时,他们小心谨慎,斟酌措辞,强调一些评论只是“个人观点”,文章揭示的只是“一种角度”。△张昕针对攻击与谩骂专门撰文作出回应
张昕明白,读者不可避免地会将“Dr昕理学”与“北京大学”联系在一起,因此他更加不能“传递伪科学的东西”,以“尽量保持客观中立”作为原则,才能尽可能避免北大和心理学因“Dr昕理学”被公众曲解。
而LR在经历了这件事后,懂得了自己所写文章本身自带的“清华学生”的标签。自此之后,他选材更加小心,措辞也更加谨慎。
随着公众号知名度的提升,李卓然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每一篇文章都应当经得起推敲。撰写《南区快递:问题与思考》时,他收集学生的看法,走访快递站工作人员和宿舍楼管理员,尽力在文章中呈现经过确凿的事实与各方观点。
李卓然体会到:“如果一个人想批判文章的观点,只需要一个细节错误就够了。”但是,他并不希望通过筛选评论区留言,将与自己相左的意见拒之门外。李卓然将绝大多数留言尽数公开,仅仅略去一些没有确切意义的回复。
这便使得“我将大笑而且歌唱”的文章下方评论区包罗万象。有人对文章内容深有同感,也有人批评他过于刻薄,有的读者提出问题,有的自发地形成了对话予以解答,更有时“楼上”与“楼下”之间争论不休。△“我将大笑而且歌唱”评论区的观点交锋
对李卓然而言,读者的回复与讨论是值得珍视的。他记得有位读者由于留言字数限制,分三条留言评论他的文章,表达反对意见。读者愿意为了驳斥他的观点花时间。李卓然觉得,这恰恰证明他为撰文在读书、调查、搜集资料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被读者所看见,并获得了认可。
虽然李卓然曾多次撰文讨论校园管理当中有待改进的地方,尚未能促成现状的改变,但他看到,近年来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关注更密切,讨论的热情更高。在部分缺少类似“未名BBS”学生论坛的高校中,自媒体与公众号引发了一阵阵公共讨论的热潮。
类似的讨论也在“漫士呓语”的评论区进行着。2019年4月16日,他发布了《当我们在谈论GPA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当即获得了许多清华学生的声援,清华大学副校长也找到他征求意见。一个月后,LR惊喜地看到,学校出台了绩点改革方案,让校内的绩点标准整体上浮了0.3。
然而另一方面,LR与李卓然仍有着深深的无力感,他们在讨论校园与社会问题上的热情,反而引起了家人的担忧。李卓然的父母不希望他做“出头鸟”,担心他会因为“挑刺儿”的言论受到太多批评与压力。LR的父母则由于个人经历的原因,认为他直指问题的方式不太妥当, 担心他在“漫士呓语”上的直言不讳影响他的未来。父母曾与他强调“家里只有一个独生子”,“如果被举报就完了”。
迫于这些压力,LR曾在2019年5月删除过一篇有争议的文章,但删稿后他又觉得十分憋屈,想说的话没能说出来。于是在2019年7月,他把文章重新发布。文中他写道:“宁愿做个方形,即使要翻山越岭。”△争议文章的部分选段
不管是李卓然、LR还是张昕,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坚持自己的公众号写作,并继续关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公共议题。虽然有人觉得,若讨论一些话题总是遭遇阻碍,或者给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那么即使这样的讨论是有价值的,也不必再执着,但是李卓然仍然相信,“公共议题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态度和参与讨论的权利。”
而微信“公众”平台,也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新”媒体,未完结
今年六月,LR将从清华大学毕业。毕业后,“漫士呓语”也必定面临转型。
清华大学的校长曾因《浅谈清华学风、课程内卷、特奖与其他》一文与他交流,提出他若认为课堂授课效果不令人满意,可以在自己的公众号里把这些知识讲深、讲透。这一建议被LR纳入了未来“漫士呓语”转型的规划当中。
而公众号的未来发展也面临着新的自媒体形式的冲击。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微信公众号数量的增长率从2014年的300%下降至2017年的18.2%。△2013-2017年中国微信公众号数量及增长率
新兴自媒体平台的分流让公众号的热度遭遇滑坡,而微信团队自2013年8月开始将订阅号划分为公众号与服务号,公众号被统一折叠到“订阅号消息”列表中,这一改版也大幅降低了公众号的打开率。外部与内部的压力让公众号进入流量的消退期。
在当今的互联网中,视频和直播成为了更受欢迎的传播方式,而公众号运营者们为适应变化,也做出了各种尝试。2020年3月,张昕在微博通过直播的形式和粉丝见面,并制作了几期以视频为形式的微信推送。LR也在Youtube和B站上关注了一个以视频形式将数学概念可视化的UP主,产生过做科普类视频的念头。△2020年3月8日,张昕在微博发起了第二次直播,点赞数高达8573
然而公众号对于扎根于微信的自媒体人而言依然有着其它平台难以替代的优势。视频制作需要耗费的大量时间与精力让LR望而却步,他觉得比起视频,虽然发布微信图文需要学习排版,但仍属于非常便利的传播形式。
张昕虽然尝试了直播和视频,但仍觉得微信公众号自带的“长图文”形式是他讲清心理学知识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最有利于读者接收与理解的形式。制作视频的时候,他体会到了拍摄和剪辑的费时费力,而且还收到了读者评论中的建议:“文字的阅读体验更好”。
微信公众号平台与社交空间的紧密相连也是自媒体人选择它的原因。“漫士呓语”公众号创立初期,LR文章的传播范围主要局限在自己私人的社交圈子中,“漫士呓语”能够进入公众的视野,也离不开社交圈中朋友的转发。《浅谈清华学风、课程内卷、特奖与其他》发布当天,就刷屏了LR的朋友圈,连续二三十条动态都是该文章的转发。人与人之间社交网络的交叉蕴藏着巨大的传播潜力,公众号因此成为不少自媒体人起步的选择。通过公众号的转发扩散,优质内容更有可能跨越社交圈,获得更多人的关注。
在未来,高质量的原创文章将对提升公众号的核心竞争力越发重要。为公众号撰稿的过程中,李卓然明显感受到自己构思文章、组织内容的水平有所提高,而“多写”将是他未来主要的努力方向。
两年来,公众号“我将大笑而且歌唱”已经积累了4100多个粉丝,如今偶尔有读者在后台留言,希望公众号能就特定的话题发布文章。虽然想写的话题源源不断,但是李卓然为公众号所写的文章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阅读新的文献书籍、与人沟通了解实际情况,他难以依靠自己一人实现频繁的更新,不少灵光一现止步于文章大纲或者半篇未完成的稿件。
为了兼顾文章的质量与数量,李卓然也希望公众号能引入其他笔者的声音。“公众号本身像是网络时代的杂志刊物,大家只要有兴趣都可以去做。”李卓然觉得,若能够接受不同作者的稿件,这个公众号将容纳更丰富多元的声音,而非被读者视作李卓然一人的自我表达。△公众号“我将大笑而且歌唱”的首次关注欢迎语:“我们欢迎一切声音。”
高校里的自媒体人需要兼顾繁忙的工作、学习与公众号的内容创作。未来,“Dr昕理学”或许无法一直保持较高的更新频率,或许会在内容上作出不小的改变,张昕自己也无法预料到那时公众号读者们会有怎样的想法,现在的公众号又会走向何方。
但是他们确定的是,自己并不会轻易放弃公众号与自媒体人的身份。值得讨论的事件与话题层出不穷,还有很多自媒体能够做、需要做的事情。接纳无数“一己之见”,才能听见“众声喧哗”。
参考资料
《2018年中国微信号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图】》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807/656197.html
微信编辑|李润泽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上百吨钢材、扣件等高速公路施工材料陆续失窃,警方先后抓获30名犯罪嫌疑人,这些嫌疑人散布在重庆市涪陵城区和增福乡等地,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