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给一线带来的惊喜,巡井员体会最深 大漠深处建成信息化班组
在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一个个油井散落在一望无垠的黄沙之中,将地下无尽的黑色宝藏源源不断地开采出来。
如今,借助远程监控平台和无人机等现代化设备,西北油田的一个个信息化班组建成并陆续发挥作用,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保证了油气井的安全生产,还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喂,龚班长,TK271井盘根刺漏,请马上安排巡井人员前去处理。”
3月25日8点,西北油田采油一厂沙72区块采油二班班长龚华接到采油管理一区监控室电话,原来TK271井因井口回压过高,监控平台响起了异常警报声。
龚华第一时间通过视频中的压力曲线判断刺漏原因,随后通知5号线巡井员老吕立即赶往现场。经过现场检查,井口盘根盒内的胶皮磨损严重,老吕随即进行了更换,整个过程只用了15分钟。
“以前只有到现场巡井时才能发现问题,处理时没有充分准备,很不方便,现在好多了,在电脑上就能看到每口井的生产情况,一旦发生异常、响起警报,通过电脑就可以查看原因,加快了出井速度。”龚华说。
信息化给一线带来的惊喜,巡井员体会最深。
吕勇、李营卫是采油二班5号线的老巡井员,从事这项工作已经10多年了,以前他们巡井时,要将60余口井检查一个遍,每天坐着皮卡车来回颠簸200多公里,时间不够用,有时检查只能一带而过。如今实施信息化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巡检10余口重点井和异常井,劳动强度减少了一半多。
谈起过去,两人很感慨。以往不管是刮沙尘暴,还是烈日当头,他们每天都按规定时间早晚各巡井一次。其中的艰辛,只有他们自己能体会。
沙尘多则是他们经常面临的困难。南疆地区自每年的4月份开始,就经常刮起沙尘暴,遮天蔽日。当地人夸张地称: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记者多次前往此地采访,也经常会遇到沙尘暴。住在宾馆里,紧闭门窗也根本挡不住风沙,第二天桌子上便会落上一层黄沙。巡线工则要经常穿梭于沙尘暴之中作业。
黄沙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皮卡车在凹凸不平的石子路上颠簸得很厉害,一天下来,任是铁人也会腰酸背痛。
近年来,采油一厂加快信息化建设力度,按照“电子巡检+无人机巡线+站场无固定人员值守”的生产管理模式,从2019年4月开始全方位打造信息化班组,龚华所带领的采油二班是首选班组。这个班组现有员工37人,管理着S72区、TK7226区等7个生产区块的100余口生产井,这些井都分布在大漠深处,点多面广,特别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问题。
在提高效率之余,这些信息化手段的采用正在为油田带来巨大的变化,环境保护就是其中之一。石油开采,如果出现漏油等情况,势必会影响油井、管线附近的土壤。南疆地区干旱缺水,环境承力脆弱,污染容易恢复难,被污染的沙土往往需要运送到专门的处理场所,还增加了处理成本,而信息化手段的使用可以让企业及时处理问题,大大降低污染风险。
运用信息化手段还可以大大降低油井事故率。石油开采最怕的就是安全问题。而无人机的使用有效解决了一些人力难以解决的安全隐患。一部分位于沙漠腹地或埋在地下的主干管线包括风险等级较高的生产管线,人工巡检困难很大,无人机便代替了人工巡检,每周一两次,安全高效。
采油二班从生产过程智能控制、油气生产全面感知和业务领域模式优化等方面入手,着手打造信息化全覆盖班组。目前已完成70余口抽油机井实现远程启停改造,21台加热炉、7套加药装置也完成自控改造。改造后,设备的智能控制精准度进一步提升,大幅降低了发生事故的概率。
一年多来,采油二班的每一名员工都感受到了信息化给他们带来的实惠。龚华有个心愿,他要把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推广到更多的一线班组,让大漠戈壁遍布信息化井站,助力智能油田建设。
新闻推荐
多地高校陆续开学特殊时刻校园生活如何安排?4月13日,包括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内的江苏3所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