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尽的武汉情
■连 莉
儿时的记忆里,武汉是一座遥远的城市。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五姨作为随军家属离川迁至武汉居住。山高水长道路崎岖,信息闭塞书信难递,久病的外婆直到临终也没能等到远方的亲人。后来五姨返乡过年,带回香脆的孝感麻糖、酸甜的橘子卷糖,远比我们常吃的红苕干、瓜子可口诱人,使人忍不住对荆楚之地心生艳羡。小表哥满口“搞么事”的武汉方言听来十分稀奇,引得众人逗趣。我最爱听他们讲在有“火炉”之称的武汉怎样消夏:闷热的傍晚,全家人齐心协力搬竹床、铺竹席到街边纳凉,靠穿梭街巷的江风驱散白日的暑热。夜深了,小孩子已沉沉睡去,睡意朦胧的大人还在摇着蒲扇。风俗迥异的生活场景令人好奇,喜欢聆听武汉故事更因为那里有我的亲人。
感受武汉这座城市的精神风貌得益于文字的描述。楚文化的发祥地、洋务运动的开启地、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城、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这些闪亮的标签以及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都令武汉赫赫有名。爱读武汉作家池莉的作品,她擅长描写市井人生百态,创作了《烦恼人生》《太阳出世》《不谈爱情》《生活秀》《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等一系列小说,并被改编后搬上银幕。一家之主轧钢工人印家厚、初为人母的图书管理员李小兰、新婚燕尔的外科医生庄建非、风情万种的鸭脖商贩来双扬等小说人物,他们被生活中的各种琐碎问题烦恼着,又竭尽全力去主宰生活,以独特的斗争方式赢得生活。通过浏览这些市民群像,我深深体会到武汉独特的城市性格,从而对武汉充满了向往。
真正喜欢上这座城市,还是通过踏上这片土地品味它的细节。那一年我们从长江顺流而下,过三峡经宜昌来到这座号称“九省通衢”的城市。友人的大姐夫妇在武汉工作,热情招待我们,尽显地主之谊。在“谢先生餐厅”过早,品老通城的三鲜豆皮、四季美的汤包,吃蔡林记的热干面、顺香居的烧卖,还有福庆和的牛肉豆丝、小桃园的煨汤,琳琅满目的美食令人回味无穷。语言是城市的灵魂,武汉人的语言形象风趣,一件普通平常的事到了他们嘴里往往变得有声有色,充满浓烈的感情色彩。武汉人说话语速快、嗓门高,听起来像吵架一样,表达的却是火辣辣的热情。武汉又是全国高校最多的城市之一,名校多,教师和大学生比例高,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更多风采。友人的大姐夫妇都是高校教师,兼具武汉人的热情周到和文人的雅致素养,对我们此行颇多助益。赏江汉路的夜色阑珊,逛吉庆街寻精武鸭脖店,观汉正街商业繁华,撞归元禅寺的千年木棰,登黄鹤楼感李白之豪情,游东湖、临楚王阁领会荆楚雄风,让我深刻感受到武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朴独特的品位风格。“看渡轮穿梭往,激浪上心头。万里征途后,楚汉乐悠悠”,彼时我乐不思蜀,只愿做晴川历历下的一棵汉阳树,长居芳草萋萋的鹦鹉洲。
关注武汉的话题仍然缘于难舍的亲情。友人父母年事已高,愿落叶归根定居家乡。大姐夫妇极尽孝道,在家乡甜城湖畔置房供老人居住,每到寒暑假期必回来陪伴老人。于是我们常见到高大魁梧的大姐夫搀扶着老人走在小区的林荫树下,笑容可掬地用外地口音与邻居打招呼,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落在大姐夫乐呵呵的脸上。当时只道岁月静好、情谊长存,没想到这一幕竟成定格的画面永存脑海。年初新冠肺炎肆虐,武汉首当其冲,大姐一家相继感染未能回川。素来健壮的大姐夫病情最为危重,辗转病榻两月余、虽百般救治仍撒手而去,不禁令人唏嘘。心碎的大姐泪已流干,却强忍悲痛振作精神照料家人、安慰父母。同样不幸的还有我那耄耋之年的五姨父,他在春节前逝世,原本平常的送别仪式因亲人难以聚集而不能实施。他们的遭遇只是武汉市民生活的一个缩影。新冠肺炎疫情下武汉“封城”70余天,900多万武汉人经历了怎样的担忧惶恐和生离死别?他们默默忍受着伤痛、承受着苦难,与命运英勇抗争,他们知恩图报,对每一个帮助者说“谢谢你为武汉拼过命”。这场疫情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武汉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英雄性格。这是多么宝贵的品质,世间每个人都会为之动容,含泪致敬。
今年清明节,小雨淅淅沥沥,国旗半垂、汽笛呜咽,武汉抗疫的场面多次出镜,举国上下多少人为之流泪。“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原是清明之本意,怀念亲人、感恩逝者遂为清明之习俗。世人深深牵挂的武汉正从泪水中站起,在祝福和安慰中慢慢修复伤痛,等待心灵复原。缅怀逝者、铭记美德,珍惜生命、勇毅前行。我们相信,等到云开雾散的那一天,武汉一定繁华依旧、荆楚雄风犹健。
新闻推荐
本报讯4月3日下午,市交警支队高速二大队民警巡逻至济广高速上行416公里处发现,一株大树横在应急车道上,高速公路车来车往,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