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面前,他们是最“硬核”逆行者 沙子口街道基层医护人员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
文/图半岛记者王永红通讯员郝瑞平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有这么一批勇士,他们总是冲在最前线,坚守在最基层。关键时刻,他们没有退缩,以大局为重,视疫情如命令,为辖区居民健康护航,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充分展现了白衣战士的担当和风采。
“面瘫”医生勇担当,坚守岗位战“疫”情
抗击疫情,医者使命。郑涛是沙子口卫生院综合内科的年轻医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他的工作是连轴转,刚到隔离点24小时值班,又到青银高速路口体温检测,同时还兼着急诊夜班、机动队流调。2月1日凌晨,他在青银高速路口检测体温值班6个小时,夜间风大,加上近期连续加班,早晨下班回家刷牙时突然发现自己嘴闭不上,口里的水漏了出来,眼睛也闭不紧,半边脸搭拉了。他悄悄去海慈医院就诊,被诊断为面神经炎(面瘫),医生让他休息一个周。郑涛考虑单位人员紧张,谁也没有告诉,照常回单位上班。
上班后,分管副院长发现郑涛面容有异常,盘问了一番,这才知道了实情,既生气又感动。郑涛却说:“面瘫这是小病,治疗后很快就会好。现在大家都这么忙,不能因为我让同事们忙不过来。”郑涛的举动让沙子口卫生院医护人员非常感动,激励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役中。
疫情当前无畏惧,冲在一线不退缩
沙子口当地的许多老百姓都知道沙子口卫生院接种门诊有一位本地口音、和蔼可亲的中年男医生,他就是王广文,沙子口卫生院预防保健科主任。2003年“非典”期间,他承担着卫生院区域消毒和流调任务,当时在病因不明的情况下,他奋勇当先、冒着危险上门为隔离的人员做流调及随访工作。
今年春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有着丰富的流调处置经验的他又一次义无反顾地冲在了阻击疫情的第一线,投身重点人员的随访、流调工作中。腊月廿九晚上,辖区发现一例发热的人员,身为机动队队长,他二话没说穿好防护服就来到居民家中摸情况、测体温。王广文的妻子担心他的安危,他却说:“咱们本来就是干这个的,这就是我们的使命,这种危险的活儿就得我先上”。大年三十中午,没来得及吃上中午饭,一个电话又赶回了单位;初二又忙到晚上12点……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王广文都毫无怨言地入户调查。这个春节前后,他一天也没有休息,一个个寒冷的夜晚留下了一次次他身穿防护服的清瘦背影,一次次有条不紊的突发处置赢得了同事和居民的信赖。
值守密接留观点,主动承担守初心
2月7日晚上,沙子口卫生院刘晓娜和同事值守密接留观点。留观的都是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的人员,做好防护最重要。寒冷的天气,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又不能开空调,既要抵御严寒又要做好防护,她们的双手冻红了,皲裂了,为了工作,她们克服困难,她们立刻投入了工作。通过微信及时与入住的密接人员沟通交流,了解其所需,安抚其情绪,为他们消除恐惧和焦虑,监测体温、消毒、登记各项工作也进行得有条不紊。
晚上12时,刘晓娜和同事迎来了新的留观者,在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为了减少医护人员跟密接留观者的接触,从医23年的她主动承担了接收、引领病人入住及鼻咽拭子采样的艰巨任务。一步步严格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来操作,穿着防护装备,楼上楼下,从接收到采样、消毒,几个小时下来,筋疲力尽,任务完成时,已忘却了寒冷,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上门服务不怕累,胜似患者亲闺女
“护士长您好,我爸的尿管堵了,能不能麻烦你们来给换换?”“好的,我们马上就去!”这样的对话在沙子口卫生院护士长王慧红的日常工作中并不少见,每次挂了电话,她立马带好设备前往患者家中,为患者更换尿管,送上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而这干脆的回答和快速的行动,在疫情当前更是感动了患者和家属。
在王慧红管理的患者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患者。他们为了避免引起并发症需要定时地更换尿管,他们为了解除病痛需要长期地服药,他们要么家庭贫困,要么住得偏远。自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以来,这些困难变得难上加难,而对于王慧红来说,这份日常的工作也更加的严峻和艰巨。“越是这时候,患者越需要我们,他们的免疫力比较差,如果到医院里来,可能更容易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她每天最担心的就是“家里”那几位大爷、大妈是否需要换尿管了?有没有药了?家里照顾得怎么样?“不是闺女胜似闺女,护士长的电话比自己家的闺女打得都多。”每当电话打给患者家属时,他们都开玩笑地说。
身在一线忙战“疫”,心系同事安危
“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虽不能到抗击疫情最前线工作,但这个任务,我比你们专业,让我来完成吧!”王彩霞是沙子口街道前登瀛社区卫生室的乡村医生,身为党员的她工作中,以身作则,积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疫情防控工作以来,她和同为乡医的丈夫王杰便主动申请驻村防控工作,夜以继日地奔波在入户随访、宣传流调、卡口执勤的工作当中,白天坚守在工作岗位,就利用晚上的时间挨家挨户发放宣传材料,指导居民们怎样使用消毒产品如何正确佩戴口罩,时刻叮嘱居民要勤洗手、不出门、不要到人群聚集场所。
雪后的第一天,夫妻俩拎着个大塑料袋子来到卫生院说道:“这三百口罩好不容易托人买到的,我们不舍得用,捐给咱们其他卫生室吧。”而他们自己却在随访时都不舍得穿防护服,当领导找到王彩霞时,她却说:“现在紧缺物资,关键时候再用吧。”同是身在一线的医务防控工作者,心里却牵挂着同为“战友”的医务人员,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情怀。
暖心故事
她开出第一张《居家隔离告知书》
□半岛记者王永红报道
本报讯她叫李彩莎,18岁时从父亲手里接过医钵,一干就是25年,十里八乡没人不知道沙子口街道大河东社区有一位美女乡医。为了抗击疫情,为了社区800多户居民的疫情安全,她不顾家中老人和三个孩子的安危,不分昼夜,全身心地投入到最基层的防控工作中。
年前,腊月廿九的晚上,当所有社区居民都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时,街道排查出第一例从武汉返青的大学生就在大河东社区,需要立即上门进行信息采集,做健康监测。李彩莎接到命令后,把三个孩子简单托付给邻居,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大学生家中,经过测量体温、健康检查、信息调查,她耐心地为全家人讲解防控知识和居家防护措施,并开出了沙子口街道第一份《居家隔离告知书》。她的耐心让其家人感受到了莫大的温暖。
一天两次的体温监测,李彩莎一直坚持了14天,大学生的爸爸妈妈、社区居民、社区领导都为她竖起了大拇指。
14天“隔离”让他收获了一群朋友沙子口街道最后一名自湖北返青人员解除医学观察
□半岛记者王永红报道
本报讯2月16日,在沙子口街道西麦窑社区一处国学培训学院里,陈光在通过沙子口卫生院和西麦窑社区卫生室医生的最后一次体温检测和身体状况检查后,正式结束了14天的自我隔离医学观察。2019年12月中旬,陈光外出游玩从重庆途经湖北宜昌和武汉之后返回老家吉林。今年2月2日回到单位后,就职单位工作人员立即向社区和卫生院上报了陈光的情况,并在培训学校为他设立单间进行自我隔离。“开始我确实有点紧张,但有社区干部、乡村医生和单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我很快就适应了,十四天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反而还收获了一群朋友认识了一位大姐。”陈光笑着说。
他口中的大姐就是一直为他服务的西麦窑社区卫生室李静医生。在他回青的当晚,李医生就立即上门为他进行了流行病学史调查、测量体温,出具《居家隔离告知书》。“作为医生我要做的就是要让我服务的居家人员身心健康,有家的温暖”李医生说。生活中遇到问题,他会第一时间请教大姐;元宵节的一声祝福,更是让陈光认可了这位大姐。他们二人的微信聊天记录里,不仅有体温,还有温情和人情。
新闻推荐
人民网9日晚消息,据泉州欣佳酒店坍塌事故现场传回的最新消息,9日23时5分,在距离事故发生52个小时后,一名受困的10岁男孩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