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风语者”和“花木兰”
尹仑,一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青年学者,长期在青藏高原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令人没想到的是,他与抗日战争的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当有人问他为什么对这两个不同领域的工作潜心钻研时,尹仑不无幽默地说:“博士嘛,就是要跨界研究,不然怎么能被称为博士呢?”其实,在尹仑的心中,与抗战研究结下不解之缘,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结。
抗战中的少数民族:中国“风语者”
2015年4月,尹仑以抗战将士后代的身份,受邀前往台儿庄,参加台儿庄大战胜利77周年纪念大会。在外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尹仑心潮澎湃,闭目用手触摸着布满弹痕的残墙,似乎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外公张公达当年激烈战斗的场景。
外公跟尹仑讲过他参加台儿庄大战的一件趣事:那时候大家不讲普通话,各部队之间由于方言不同影响沟通,给协同作战带来了不便和麻烦。由于外公是云南大理的白族人,会讲云南话,而且也听得懂浙江话。有了这一语言优势,外公在台儿庄大战期间,多次在蒋介石和云南滇军将领卢汉的会谈和通话中担任翻译,负责参战中央军和滇军第六十军的联络和协调工作。
和外公一样,在抗战中涌现出了许多包括白族在内的少数民族抗战将士,为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积极的贡献。据史料记载,白族同胞利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优势,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38年,云南滇军60军出滇参加抗日战争,在以台儿庄大战为代表的历次抗战战役中,就曾安排白族士兵作为各通讯营、连、排的电话员,所有的战时命令、战役部署信息等全部用白族语言传递,成功阻止了日军电台窃听和破译军事信息,为战役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在史料研究中,尹仑看到,以第60军为代表的云南抗战部队实际上是一支由各民族共同组成的抗战联军,这支军队的统帅是著名的彝族将领龙云和卢汉两位将军。在战场上还涌现出了很多少数民族抗日名将,如白族将领王秉璋将军、回族将领马继武将军、彝族将领张冲将军。同时,在其他抗战部队,还活跃着云南的少数民族将领,如傣族将领周体仁将军,在东北坚持抗战的东北抗日联军白族将领周保中将军,以及尹仑的外公等等,他们都身先士卒,甚至直接与日寇展开了白刃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抗战中的女性:“花木兰”传奇
一个偶然的机会,尹仑被一张抗战时期的老照片深深吸引了,照片上是一位英姿飒爽的女军人。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她有着怎样的故事?在“战争让女人走开”的大时代中,她又有哪些不同寻常的经历?
于是,尹仑决定沿着这张照片探寻中国女性在抗日战争中的故事和经历。经过调查,这张照片上的女军人属于抗日战争时期云南滇军的“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又称为“云南女子学生军”,这支特殊的女性部队有一段传奇的历史。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各地爆发了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0月5日,在云南省抗敌后援会和省妇女会的组织下,昆明市的女学生率先走上街头,进行抗战请愿游行。游行吸引了社会各界女同胞的参加,形成了4000多人的游行队伍,请愿队伍最终向当时云南省政府所在地五华山进发。
进入五华山后,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的龙云,在纪念辛亥革命的光复楼前接见了请愿队伍,对女学生及各界女同胞的爱国精神进行了褒奖,并发表了热情鼓励的讲话。
请愿活动结束后,几十名自愿报名的女学生经体检合格后,在云南省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推选徐汉君、胡廷璧两位女生为正副团长,吴秉坤、宋志飞、姚仙名为一、二、三区队长,随即开展军事训练和战地医护等课目的培训。
一个月以后,在第六十军军长卢汉的要求下,省政府给“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下达了要战地服务团到前方工作、希即开赴抗战前线的命令。
“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乘四辆军车自云南出发后,途经贵州、湖南两省,于1938年元旦到达第六十军军部所在地湖北纸坊,随即分头到各师团慰问官兵,通过表演抗战歌曲、话剧和联欢等形式振奋官兵士气。
卢汉军长正式将“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编入六十军部队序列,配发统一军服和装备,名称改为“云南女学生军”,并进一步开展集训,进行系统的军事知识、游击战术、宣传工作、医护等课程的培训。这支“女学生军”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文/王志强汤锦瑶舒雅来源:《中国青年报》)
新闻推荐
战疫评论□刘晶瑶日前,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森林公安局接到一起警情:该县龙塘村村民龙某在社交网络上晒出一张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