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响亮亮的把书读出声,让我成了女生中的“万人嫌”

成都商报 2020-02-23 01:21 大字

上高中时,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是不说话的,至少我看到的是这样。高中三年,我跟女生从没说过话,至于少数男生女生“地下”的情况,我就不太清楚了。高中毕业许多年后,偶然遇到当初班上的一个女生,她“恶狠狠”地对我说:上高中时她“恨”死我了,我每天早上大声读课文,震得她头昏昏的。而且班上不只她一个女生反感我“读”书……居然有这种事!

我喜欢“读”书,而不是“看”书,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

当年高校还没扩招,高考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们尽管是市重点高中的学生,学习压力依然很大。尤其是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都不愿意背着被窝一无所获的回到乡下,从此脸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许多同学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迟,半夜还要点着蜡烛留在教室、打着手电躲在被窝,争分夺秒地多看一会儿书,没有哪天不被值班老师吼上一遍又一遍。不少同学因此患上了神经衰弱,该睡的时候睡不着,不该睡的时候昏昏欲睡,注意力老是集中不起来。

我也不可避免的有了同样的症状。响亮亮的把书读出声,能让我注意力集中一点,记忆效果也好一点。没想到我的这一习惯,竟让我成了女生中的“万人嫌”。时隔这么多年,我振振有词地向那位女同学辩解:“早读课,顾名思义,就是要读出声来。你们不读,还不允许我读,是不是太霸道了?”

大声读出来的习惯,并未因高考结束而在我身上中断。

大学我读的是中文专业,之前为了做好学生,很少接触课外书,现在一下子面对图书馆那么丰富的藏书,我按捺不住了,昏天黑地地读。学校也鼓励我们系的学生多读书,其他系的学生一次只能从图书馆借一本书,我们可以借四本。那么多的中外名著,成了我课余时间的主要精神食粮,有时上一些专业性不强的公共课,我也躲在阶梯大教室的角落专心地读文学作品。

每天早饭前,是我铁定的“读”书时间。我喜欢在空旷的草地上站着读。有一阵子,我在学校操场的正中读。那段时间,我读的是莎士比亚全集,12卷本。读这样的戏剧作品,不由我声音不响亮。结果我扰民了:操场旁就是教职工宿舍,我吵了人家好觉。有人投诉到系里,班主任查明是我,委婉批评:“读书是好事,但不要影响人家……”这是原话,我至今记得一清二楚。

我不得不转移“战场”,去了学校南面两排教室之间的草坪。那四周没有住家,早自习的同学也要等到早饭后才到教室,他们都没有我起得早。唯一的不好,是当来上自习的同学陆续从我身边经过时,他们都要像打量怪物一样多看我几眼,还有女生相互偷偷地笑,让我怀疑自己又做错了什么。

一晃,我也是年至半百的人了,“读”书的习惯我还是没有丢掉,还在坚持。若手头在看的是古文,我必定逐字逐句理清了,然后大声读几遍才放过;有些文章需要精读,读出声来,才能咀嚼出其中的营养;自己的文字,每一篇我都要读N遍,读,可以让我的稿子更具音律美,许多瑕疵都是在我大声读的过程中发现的。

记者、编辑我当过,机关秘书我也做过。一些重点稿件,必须保证万无一失不出差错,我都是用“读”出声的方法来严格把关的。曾经有领导指着一撂文稿说:“哦,张正看过了?张正看过的稿件,我就放心了。”这种信任,是对我“读”书的最大奖赏。

“读”书的好处太多了,我懒得一一总结。“读”了几十年,最大的收获是,我有了作家的头衔,敢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化人自居了。(张正)

新闻推荐

有人冲锋陷阵,守护岁月静好 □张维芬

2月15日下了一场大雪,铺天盖地,搁在往常,孩子们早雀跃了,嬉嬉闹闹着,这儿堆一个雪人,那儿又堆一个。但眼下,楼下却安静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