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亲情,感恩当下,不荒废好时光,不辜负小风景……疫情下的你“宅”出了怎样的境界? 等春暖花开 我们期待的都会来
本报记者 谢岩 王娟 王蓓蓓 宋庆艳 刘彦美 范开元
2020年的开场,震耳欲聋,所有人的心都被一场疫情揪紧!阴霾笼罩下,城市静下来。奋战在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用专业的医术和无畏的奉献精神与病魔抢人;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民警与社区基层工作者,全力为居家抗“疫”的人们提供基础生活保障……“宅”在家中的你,快节奏的生活慢下来,会做些什么?是否重新体味亲情的力量,感受全民一心与病魔斗争的勇气?是否更珍惜拥有的一切,对自己的生活态度有更深刻的自省、反思?
连日来,晨刊记者连线采访多位市民,希望记录下疫情给普通人带来的冲击、启示,以及对未来的映照。
居家锻炼 健康最大
采访对象:韩丽 年龄:45岁 职业:事业单位员工
地面越来越近,那一刻,韩丽几乎以为去年的噩梦又要重演!
幸好,只是片刻,左臂摔得让她疼出了眼泪,可她倔强地用右臂撑起身坐起来。
在家待了20天了,利用三天一次出门买菜的机会,韩丽到小区附近河边的木栈道上散步,空无一人的河边空气清新,韩丽近乎贪婪地呼吸着。可是没注意脚下,竟摔倒在木栈道上,幸好没有大碍。一年前,她遭遇严重车祸,一度生命垂危,经过两次手术,腹部创伤才慢慢痊愈,可是因为久居病床,她的肺部始终有沉积,导致她无法在室内待太长时间。
刚刚上班几个月的她,春节后又过起了之前在家康复的生活,韩丽打心底里不愿意。劫后重生的韩丽,对健康越来越看重。“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这是她常说的一句话。曾经与死亡擦肩而过,她更加珍惜生命。和平年代,除了意外,就是疾病在威胁生命。每天关注疫情发展,韩丽注意到专家的一段话:新冠肺炎并不难治疗,但如果患者本身就有基础病症,就相对麻烦。最初的死亡患者就属于这种情况,且多是中老年人。韩丽明白,经历车祸的自己属于这样的“老弱病残”。
那就不逞强、不硬扛,单位开始窗口值班,鉴于她的身体状况没有安排她,她欣然接受,并向领导一再致谢。
韩丽的身体在车祸中多处骨折,不能做剧烈运动,原本天天步行上下班,现在只能在小区里走走,遇上保安还得劝她回家。她就帽子、口罩、手套、消毒水等全副武装,做好所有的防护细节,珍惜每一次外出的机会,散散步,爬爬楼梯。
不紧张、不恐慌,把握自己的节奏,居家也不误锻炼,不出门也得保持健康,“等到春暖花开,云开雾散,摘下口罩,我们健康相见!”韩丽笑着说。
患重症,仍然觉得“幸运”
采访对象:梁继美 年龄:70岁 退休教师
这个春节,对于刚刚得知罹患胃癌的梁继美来说,本就不是一个寻常的春节。去年10月做胃切除手术的时候,家人没有告诉她,她还抱着一丝幻想,可是年底一开始化疗,她就彻底明白了。
临近除夕,越来越紧张的疫情,她只是从老伴口中听说,连电视也懒得看,两次化疗之后恶心、呕吐,她还有满腔的委屈。
是的,委屈。当了一辈子老师的梁继美,一直想不明白,吃饭作息非常规律的自己,为什么会得癌症?任凭家人怎样劝说,她都无法接受,也吃不下饭。
改变,是从除夕夜的春节联欢晚会开始的。
一众央视著名主持人,一个没有彩排过的节目,向疫情中逆行的医护人员致敬,梁继美听进去了。从此,久待在家的她,也开始关注疫情播报。
这个特殊的春节,所有人都和她一样待在家,重病的她
不愿见人,之前担心的拜年走访也不存在了。
市人民医院护士甄潇援鄂前儿子撕心裂肺地哭喊;奶奶患新冠肺炎三天去世、亲人都被隔离的武汉大学生一夜长大;84岁院士钟南山累得在列车上睡去……一幕幕人间冷暖、一幕幕最美逆行,就在生活中上演,梁继美忽然想通:虽然罹患重症,可仍然有治疗的机会,有转圜的可能;虽然身体不适,可仍然有家人陪伴;虽然禁足家中,也只不过和所有人一样,儿子从网上买了蔬菜水果送上门,儿媳也买了鲜花送到门口,小孙女每次来都带来一封手写的信,亲戚同学也经常给她发视频,侄子、外甥也会从小院栅栏外给她递自家做的炸果子、小豆腐……
亲情、爱情、友情,温暖、安全……已经挺过3次化疗的自己,就要盼来健康,新冠肺炎病例一天天下降,严格的管控到复工后的种种扶持,好像冰雪慢慢融化,坐在自家阳台上晒着明媚的阳光,梁继美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把年前儿媳送的大红绣花棉袄找出来,几天后,就是她的70岁生日,她要穿得美美的……
陪伴好父母孩子拟写好人生规划
采访对象:方圆 年龄:40岁 职业:公务员
这一次疫情最大的感触是:当同胞有难,国家有难,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再置身事外,不能再冷眼旁观隔岸观火。
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再不是虚言,我们每一个人都切身体会到了这里面的厉害之处。所以,才有了如今的14亿国人,众志成城、勠力同心抗疫情!
结果令人欣慰也令人深思。欣慰的是疫情终于得到控制,春暖花开指日可待。但同时也留了太多的思考给我们:在疫情突发不能出门的这段时间,我该做些什么呢,怎样才能在这一段有限的“宅”的时间里,实现一个真正的自我成长呢?
比如,养成一个早起早睡的习惯,面对纷至沓来的外部信息怎样提高自己的判断力,怎么提高对父母孩子的高效陪伴力……我们往往关注了太多被动关注的事,而忽视了去关注我能改变的事。就如《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所说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关注圈,一个影响圈。我们往往想关注且能关注的事情很多,但真正能去影响改变的事情却很少。少关注改变不了的事情,多关注能影响能改变的事,成长就是这样发生的。”
在为疫情流过那么多眼泪的同时,我真的应该静下心来,做好自己,不恐慌,不焦虑,做好手头里的每一件事,陪伴好父母孩子,拟写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在实现自我成长的同时,也是在为家庭、为单位乃至为国家作贡献了。
自律才有自由的生活
采访对象:张成磊 职业:公司职员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行业没有复工,很多人继续待在家里。自疫情爆发后,全国范围内采取了严格管控,各省市、小区、各村都采取控制出入的管理方式。因为疫情,我们被关停了出入自由。
尤其春节期间,因为不能出门,大家只能躺在家里为国家作贡献。可是老躺着不是事,得活动活动,炸油条、做凉皮……活脱脱一副“憋疯”的状态。妻子本不是善舞的人,可是这个假期竟然学会了20首歌曲、20支舞,然后在我面前且歌且舞。
其实,不管在做什么,都显示了大家众志成城、共同战“疫”的情怀。自娱自乐既可以调节身心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也是响应国家全民战“疫”要求。疫情,检验了国人的合力,洞见了国人的良心。当然,疫情带来的巨大伤痛也让我们惊醒。
带来伤痛的疫情是因为有些人的不自律,甚至肆意妄为的欲望。因为滥食野味,带来了疫情蔓延,带来了死亡与悲痛,让本来可以快快乐乐的春节变成了焦虑担心,让本来可以原野奔跑沐浴春光的季节变成了足不出户。
疫情蔓延,后悔莫及。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从疫情中深刻吸取教训,再也不要做肆意妄为的事情,不要任意展现常人无法了解的欲望。因为,自律才有自由的生活。
敬畏自然 和谐相处
采访对象:杜平 年龄:45岁 职业:个体工商户
眼见春光明媚,杜平却只能“宅”在家里,隔着窗户去想象往年初春桃花盛开的盛景,这是一种多么无奈的不得已。“这场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和自然万物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敬畏自然、和谐相处,不能只是口头说说。”杜平感慨不已。
一大早,听得窗外有鸟鸣婉转的声音,杜平不由一阵欣喜,“那分明是春天的声音!”
戴好口罩,杜平去楼下倒垃圾,转而又去车上拿东西。不经意间,她看见邻居家用一个小盆种的一排小葱,绿油油的,颇有几分生机。它孤单地立在那草坪里,在微风中努力生长的姿态,竟让她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而那周围的青草,也已泛出绿意。“这一草一木,一葱一花,都在自己的生命轨迹里行走着。它们有它们的安静和喧闹、年轻和衰老。而我们人类自身,不能以地球的再造者自居,而应呵护它们的存在,尊重它们的生长。”窝在家的日子,看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杜平想了很多,“倘不如此,放任自流去吃野生动物、破坏生态,地球会继续给我们敲警钟。非洲蝗灾、澳洲森林大火、新冠肺炎,这些灾难的背后,莫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户,杜平觉得不能再做旁观者,每个人都要做环境的保护者,“我们保护着自然万物,它们也会保护我们,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拥有同一个家园。”
回家之后,杜平又开始坐在窗前远眺,路上的汽车近日渐渐多了,有一对父女戴着口罩在打羽毛球,往日生活的气息又多了一些。
“但我们每一个人,还在与这场疫情进行着斗争,我们还要尽量少出门来阻击病毒,随着全国各地疫情的渐趋好转,那个明媚的春天,已经离我们不远了。”杜平坚信。
站在35岁的门槛上,她要常回家看看
采访对象:宋晓晨 年龄:35岁 职业:媒体工作者
宋晓晨做梦都没有想到,2020年的春节会是以这样的方式度过。
每天蹲在家里,看滚动播出的疫情:不断增加的确诊人数、医护人员出征、白衣战“疫”的情景。
楼外是温暖的阳光、新鲜的空气、空旷的马路,现在只能望而却步。“铃铃铃铃……”电话铃声响起,宋晓晨知道肯定是妈妈的问安电话。
疫情发生后,妈妈每天都要打来电话问问家里的情况。“喂,丫丫?”“是,妈。”“你是不是要上班了,家里口罩够用吗?”“还行,目前还够用。”“有多少个,现在买不着了,上班后消耗得快,我和你爸爸这里还有,我们这就给你送过去。”“不用,不用,真的够用!”
……
40分钟后,宋晓晨的电话再次响起。“小区我们进不去,给门卫了,现在外边有点冷,待会暖和了下来拿,等情况好点了,我和你爸就来看你。”
宋晓晨赶紧下楼,父母已经离开,门卫桌子上放着用保鲜袋包好的N95口罩和一大袋子馒头、煎饼,地上还有一袋海虹。
宋晓晨眼睛有点湿润了。
一大清早,从岚山到市区,66岁的父亲开着车,带着68岁的母亲,只为给女儿一家送口罩和口粮。
而女儿却是一整年没有回娘家看过父母。只是通过电话知道父亲的牙齿又掉了一颗,母亲的腿上楼有点费事。
在家的这段日子,宋晓晨觉得自己长大了一些,以前一直也懂得亲情的可贵和岁月的变迁,但这次好像感触更深。通过和父母的视频,她发现父母老去的速度已经超过了自己成长的速度。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她享受着父母的关爱,尤其是结婚生子后,自己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而父母的关心却越来越多。
宋晓晨拿起电话,告诉父母东西已经收到了,疫情结束后,她要先回家看看。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检察职能,严格依法追诉、惩治破坏疫情防控的犯罪行为。截至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