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新“小桔灯”

农村大众报 2020-02-12 17:26 大字

正月十三的一场小雪,让气温降到了零下2度。北风裹着雪花,直往人脖领里钻。

这本来是一个十分普通的春节。亿万游子在经历了一年的奔波后,盼望着、盼望着,等来了这一天的幸福团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让他们成了习惯于搭乘高铁、飞机的“飞人”。好多人早就盘算好了,吃完除夕夜的团圆饭,初一发小聚,初二同学聚,初三表亲聚……总之,要争取一切可能,和所有能约到的人,好好地聚一下,嗨起来。

可是,突如其来的,一个小小的、来无影去无踪的“新型冠状病毒”,打破了这一祥和、美好和憧憬。九省通衢之地——武汉“封城”,依然有病毒漏网,搭乘汽车、高铁、飞机,星星点点到达全国,令人警醒。我所在的这个小县城,也不例外。

这些年来,县城里,路宽了,楼高了,灯亮了。工厂一个比一个气派,一个比一个发达,就算偏远的乡镇,都通上了国道、省道,甚至高速公路。人们有钱了,开始向往更好的生活。购物,家乡的小超市已经不能满足,要去省城的大商场;旅游,国内已经玩腻了,要去国外……风调雨顺的年份,这一切都是生活的美好,但是在这个庚子鼠年,这样的生活方式只能是更让人担忧。

是的,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形势,淹没了春节里的祥和与宁静。

电视里在播放武汉抗击疫情的新闻,人们不断刷着手机查看各种消息。从大年初一开始,村头和小区门口,都已站上了臂戴红袖章的值勤人员,他们是村干部、保安大哥、居委会工作人员。后来,又陆续有大学生、志愿者加入。他们自发地分成几组,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值守在那里。他们的工作其实很简单,简单到有村民怀疑是不是管用——就是每天登记来往车辆,测量来人体温,询问有无湖北特别是武汉接触史,若是遇到不认识的外村人,坚决不让进。可就是这些值守人员,让人心里莫名地踏实了些。

在这种或南北、或东西通透的卡口值勤,白天还好说,大家相互打着哈哈,也不感觉寂寞。若是冷了,跺跺脚,打个激灵,就好了。最难熬的是晚上。天一黑,好比倦鸟归林,外出的人儿一个个地回来,这些“守门人”就难熬了。是啊,大过年的,谁不愿意在家呢。等晚归的人儿也看不见了,眼前就只有路灯映衬出的高楼、平房、大树黝黑的影子了。他们原地转着圈,想说点什么。可有什么聊的呢?已经聊了一天了,更何况这几天天天见、天天说,反正就那么点事。零点以后,他们守护的这个家园,已经全都入睡了。灯熄了,夜静了,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婴儿的哭声,大概是睡醒了,饿了,要找妈妈了。这个时候,他们的心里,已经平静了。虽然不能与家人为伴,但眼前能看到这个村落、社区入睡的样子,耳边能听到孩子的哭声、甚至老汉的鼾声。想到能为全村人站岗放哨,他们的心里,或许平静了好多。“守门人”把军大衣的领子竖起来,包住了半个脑袋,他们坐在板凳上,趴在桌子上,倚在电线杆上,躲在避风的墙角里,用平静抵御着寒冷,静静地等待黎明的到来。

刚到六九,天还很冷,再加上一场小雪,“守门人”的日子更难熬了。几乎伴随着雪花到来,我的家乡各村的卡口上,撑起了一个个帐篷。这些帐篷可真是各式各样啊,有的是商家赞助的广告帐篷,还有更多军绿色的,红白绿条纹的,蓝身红顶的,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白天还看不出什么来,一到了晚上,昏黄的灯光从门帘里、从篷布上透出来,远远地望去,是暖暖的、希望的光亮。

我是一个几乎天天夜归的人,由于工作的关系,又几乎走过了全县所有乡村的、各式各样的帐篷,特别是夜幕降临,里面的灯亮起来的时候,我的心里也感到暖暖的。我深知,这每一顶帐篷对于当下这场战“疫”的重要性。

今年的元宵节,人们没有出门赏花灯,我再一次从回家必经之地的几个帐篷门前走过,脑海里又神游了我曾经走过的、许许多多的乡村的帐篷。想象着几千个帐篷同时亮灯,在夜幕下该是多么壮丽的景象,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再一次与病魔搏斗的画像。

忽然,我想起了中学时学过的一篇文章,冰心先生写过的《小桔灯》,“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眼下,这万千帐篷里透出的灯光,和小桔灯多么相像啊。我由衷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大家都好了!”

新闻推荐

卖假冒84消毒液和3M口罩 沪检察机关提前介入两起涉疫案

检察机关提前介入两起涉疫案件。闵行区检察院供图防疫期间,有人用货车装载500余桶25公斤装的假冒“84消毒液”进行销售,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