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心理学专家:疫情防控期家长应对孩子做好启发、引导和教育

澎湃新闻 2020-02-03 15:00 大字

面对新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将疫情风险转化为教育的机会?

2月3日,中国科协组织专家接受媒体线上采访,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林春向澎湃新闻表示,面对疫情,家长首先要做好个人防护,并指导和帮助孩子做好防护,然后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家庭环境、难得充裕的共同时间里利用危机事件对孩子做好启发、引导和教育。

保持适度警觉,和孩子一起做好必要的隔离

林春介绍说,面对病毒疫情传染的不确定性,焦虑和恐惧属于正常反应。从人类进化和个体生存的角度来看,焦虑和恐惧都有积极的适应意义,它们使人们迅速警觉,调动机体的能量,规避可能的风险。

“灾难时期,家长要保持适度的紧张和警觉,给孩子明确的暗示:疫情未缓解,户外还不安全,出门玩耍有传染风险!这样便于孩子老老实实呆在家里,通过学习和游戏来渡过危机时间。”林春说。

林春说,面对孩子的恐慌情绪,有的家长告诉孩子不要害怕,自己却紧张得不行,这给孩子传递的是矛盾的信息。正确的做法是,承认并接纳自己的恐惧,同时引导孩子认识并接纳自己的紧张情绪,通过科学的防疫措施和生活学习的合理安排来规避风险,降低恐惧情绪。

和孩子一起研究获取可靠信息的方法

关于疫情的知识和信息铺天盖地,真假莫辨,信息过载严重,甚至还会引发知识焦虑。

林春建议,家长要减少信息过载的不良影响,就要学会过滤和利用信息。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获取真实和权威的信息的途径,比如政府的官方网站的文稿,专业机构和科学家的科普文章等等,也可以与孩子一起验证信息真伪的方法,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引擎等多途径交叉验证,通过权威人士验证等等。

“引导孩子寻找有效信息,学会获取科学正确信息的手段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批判性学习习惯。这种习惯对孩子的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林春说。

利用危机事件,强化生命教育

林春建议,除了自己要对照国家卫健委、国家疾控中心等权威部门发布的疫情防护手册,学习相关的自我防护知识,练习相关的防护技能之外,尤其重要的是,家长还要带着孩子反复示范练习戴口罩、消毒等个人卫生和防护方法,把书上的东西变成孩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生命是一切价值的载体,生命教育恰恰是我们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忽视的一部分。”林春说,疫情防控期间,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新闻报道和科普材料,启发孩子想象和感受生命的脆弱和疾病的痛苦,让孩子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和生命的不可逆性。同时还可以创造一些虚拟的危险情境,比如碰到火灾、地震,碰到陌生人跟踪,碰到大孩子欺凌,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游戏,调整孩子在这些情境下的反应模式,这样他们就能学习一些生命防护的常识。也可以通过网络组织小朋友们一起做相关游戏,家长参与并且引导点评,效果会更生动,孩子的记忆也会更牢固。

此外,封闭期间,由于缺乏户外活动和同伴交往,孩子会有诸多不适,林春建议,家长可以针对这些反应启发孩子体会和感受社会交往对个体正常生活的必要性。

“比如,让他们认识到,正是因为有医务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在夜以继日地抢救,才可能使病人康复;正是因为防疫人员的辛勤工作,疫情才正在被一点点控制并且趋于减退;正是因为有警察叔叔的日夜执勤巡逻,我们的社会才能保证基本的秩序;正是因为有发电厂工人在坚持劳动、通讯业行业员工在精心保障,我们才有可能在明亮温暖的房间里,通过网络通过电视学习知识、保持沟通和了解疫情。”林春说,还可以通过讨论和做一些角色扮演的家庭小游戏,让孩子领悟到社会是个整体,社会上的人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社会的运转有序,还需要有政府的统筹和指挥,让孩子知道,每个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是在为社会作贡献。

不过,林春补充说,做到上述一切的前提是,家长是一个乐于学习并且勤于思考的人,是一个愿意以身示范勇于实践的人,是一个有耐心讲方法的人。在孩子面前,家长不仅仅是教育者,还要做好观察者、陪伴者、示范者和引领者。(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追梦·我的奋斗】孩子入学问题解决了,我们就算真正融入了

“孩子的上学问题一解决,我们家也就算真正扎根、融入在广州了。”来自广东清远的李素芳为了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选择通过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