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过年走亲访友时 礼仪规矩如何遵守 孩子的言谈举止,是一场检验家庭教育的“考试”,你及格了吗

南国早报 2020-01-14 14:04 大字

寒假来了之话题篇

南国早报记者蒋晓梅黄婧实习生马薇

如果说期末考试是学生学习情况的“晴雨表”,那么春节串门时,孩子的言谈举止则是家庭教育的“试金石”。每到春节前,一些家长都临时抱佛脚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但一些传统礼仪是否要全部照搬,也让他们感到纠结。近日,南国早报记者采访了教育专家、礼仪专家,探讨过年期间有哪些礼仪需要注意,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将传统礼仪与家庭教育有效融合。

1困惑一:红包能不能当面拆?

按中国的习俗,过年时长辈少不了会给晚辈打红包。过去,会有一套比较讲究的礼仪,如红包要双手接,要对长辈说祝福语,不能当面拆红包等。现在,如何做才能既传承了传统礼仪又体现良好的家教,家长们对此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吴女士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家里一位亲戚过年时给姑姑的孙女打了个红包,小孙女当场就拆开了,发现只有100元,很失望地说“才100元啊”。那一刻,亲戚的脸涨得通红,姑姑也很尴尬,立刻训斥孙女不懂道理,孩子当场就哭了,一时间场面混乱。

“因此每次过年前,我都会对儿子耳提面命,拿到红包不能当场拆。”市民吴女士说,平时他们比较随意,不太注意让孩子守规矩,不临时抱抱佛脚,生怕孩子会做出令人尴尬的事情来。“虽然现在不像过去那么严格守礼,但不当面拆红包,拿到红包要道谢等一些基本的礼貌还是应该注意”。

不过,对于当面拆红包的事,市民秦女士并不那么在意。她表示现在过年打红包就是图个吉利,没必要像过去那么讲究。以她家为例,春节爷爷奶奶给了孙子一个压岁包,还会鼓励孩子直接拆开,就是希望看到孩子惊喜的表情。

专家观点:中华礼仪学者、弘礼礼仪学院院长创办人孙剑虹先生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礼仪其实也在不断更新。春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发红包是民众普遍熟知的传统习俗,红包寓意着祈福平安图吉祥,发红包是要讲究一些规矩的。

李晓征是中国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也是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她说,外国朋友给的礼物或爷爷奶奶鼓励晚辈拆红包,那就大大方方当面拆,但中国绝大部分地区还是讲究不当面拆红包,家长应该教育孩子遵循这一习俗。她提醒,如果提前告知后熊孩子仍不配合,家长不能因为觉得没面子就当面训斥孩子。首先应该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跟大家致歉,再把孩子带到没有人的地方,单独跟孩子讲道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首先应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能一开始就批评孩子。

2困惑二:过年聚餐晚辈是否最后动筷子?

亲人聚餐是过年必不可少的环节,按照古代传统,就餐必须先等长辈坐下晚辈才落座,长辈动筷后晚辈才能就餐,如今是否还要遵循这样的传统礼仪,也让不少家长困惑。

“如果其他孩子都动筷子开吃,就我拘着孩子不允许夹菜,场面也很尴尬。”家长刘女士讲起了她去年的一次春节聚餐经历。那天,她们和其他两家人一同去姨妈家拜年。由于要做的菜比较多,很晚了还没有开席,姨妈招呼大家先吃。其他两家人听到孩子喊饿,就开始给小孩夹菜了。

由于出发前,刘女士先跟儿子说好了,长辈不动筷子小孩不能先吃,儿子就问:“不是说长辈不动筷子我们不能先吃吗,为什么其他小朋友就吃起来了。”刘女士说,当时她觉得有些纠结,她想让孩子守礼,但在那样的情境下拘着孩子不动筷子,显得太特立独行。

家长黄女士则没有那么多纠结,她认为社会在进步,长辈落座晚辈才能落座等形式太过死板守旧,孩子饿了就可以先吃,彼此之间都是亲戚,长辈不会和孩子计较这些流于形式的东西。

专家观点:孙剑虹认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很多人已经渐渐淡化这些就餐礼仪程序。“传统礼仪是可以变通的,但进行家庭教育时还是要遵循礼仪规则。”孙剑虹认为,在家庭教育中,不主张家长向孩子传递先动筷落座的做法,若是晚辈因特殊原因违背了就餐的程序,要有礼貌地说明原因并向长辈表达歉意。“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孙剑虹说,如果父母讲礼仪做到位了,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这也是家风的传承。

李晓征认为,现在有些家庭非常民主,不一定要等到长辈上桌后晚辈才落座,但有些传统家庭仍然严格地坚持长幼有序。家长需要提前了解所拜访的家庭,再提前告知孩子,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就餐规矩。但不论去什么样的家庭吃饭,一些就餐的礼仪,如不能随便乱翻菜、不能把自己喜欢吃的全夹到碗里等,还是需要教导孩子。

3困惑三:

亲戚称谓搞不清怎么办?

在串门时,面对各种亲戚关系和错综复杂的辈分称呼,许多人也颇为迷茫。而对于是否有必要弄清辈分称谓,也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只要礼节到了就好,称呼对不对无伤大雅;也有人认为搞清称谓很重要。

市民黄女士说,小时候和父母走亲访友,见面打招呼时,父母都会第一时间告诉她,这是谁谁谁,和自己是什么关系,应该称呼对方什么。在黄女士看来,这是一种体现家族亲情的仪式感,也是对对方的尊重。“该怎么叫就怎么叫,不能说觉得对方年龄小就笼统喊弟弟妹妹。”黄女士认为,如果搞不清亲戚称谓,就容易乱了辈分。

然而市民李先生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只要自己态度诚恳有礼貌,称谓只是一种形式,不需要太拘泥。“亲戚关系不复杂的小家庭还好,大家族的一些亲戚关系,不好好推算都搞不明白。”他还认为,万一对方年纪小,你也按辈分称别人为长辈,这样对年轻人来说也是略显尴尬。

专家观点:孙剑虹认为,现在许多人对于亲戚辈分之间的称谓不是很熟悉,这是需要注意纠正的。对于传统辈分的称谓,历来要求都是比较严格,称呼不能含含糊糊,这是对人的不尊重。更重要的是,辈分称谓是要一代传一代的,如果这一代人不注重,下一代人更不会注重,这容易形成一个伦理道德的混乱。

在李晓征眼中,搞清楚亲戚的关系,对孩子成长很有意义,因为在家庭系统中,孩子需要知道长幼顺序,这对家庭良性运转很有意义。如果家长确实搞不清楚辈分,可提前做些功课。如果要见的亲戚太多,实在记不住称谓,可以请一个认识的长辈跟着做这趟拜访。

新闻推荐

公安部:超两千万群众享受跨省异地考试、车检、补换证等便利

公安部1月1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公安交管部门推出的6项便民利企新措施。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李江平在发布会上介绍,公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