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网络求职平台推出高价培训课程 声称保证找到工作 擦亮双眼 平台求职避开这些坑 多读一点

济宁晚报 2019-12-10 22:10 大字

“补录都开始了,现在还没有找到工作是不是没机会了?”“一大拨有转正机会的寒假实习已经上线!”……对许多正在求职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说,这些微信公众号的标题并不陌生。点进去,则会发现有些其实是互联网求职服务平台的广告。互联网求职服务平台给求职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个别平台夸大宣传等问题。

一些学生参加培训课程后并未找到满意的工作

“还在等秋招补招?不如看看这份春招预测表!”上海某高校的于林同学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一篇“Synet求职”的文章。“我想了解各公司的网申时间,就按要求转发了,感觉他们整理的信息还挺有用的。”记者发现,领表格需将文章转发到朋友圈,保留5分钟,不分组,不删除,也可以给小助手转账12.5元直接领取。文章除介绍预测表,还提到专为海内外大学生量身定制的一对一求职咨询课程。询问得知,有的VIP课程收费2万元,服务时长12个月,20个课时,足够你拿到心仪的offer。

“我当时就是看了同学转发的信息,关注了一个公众号,进了一个群,里面经常发求职培训广告。”上海某高校的研究生胡可说,去年9月,他求职心切,花6600元报了一个为期3个月的秋招计划,课程大纲包括通过视频了解行业、7小时的线上一对一辅导、笔试面试经验等软实力提升。然而,胡可说:“我感觉自己基本上没有得到有实际意义的帮助。”他说,改简历,淘宝上花几十块钱就行;他们提供的招聘信息、笔试题、面试经验,网上也找得到。胡可还反映,实际课时数不足,但也没能退款。不但没有帮助,还带来了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秋招被搅和了!

此外,有的培训项目在宣传文案中有类似“保offer”的描述。例如,“懂职帝”的求职辅导项目称保证拿高薪offer,先拿offer再补款,以合同形式100%保障拿到offer,“爱思益”的工作人员介绍,标价49800元的项目会将目标公司写到合同中,若进不了公司,可部分退款;“面包求职”网站显示,“职场启航计划”有指定时间拿offer的描述。

然而,一些学生参加相关项目后,并未找到满意的工作。某高校毕业生任星说,她曾花5万元左右参加一个网上平台的项目,但觉得课程性价比低、求职咨询没有实质性作用,还间接地影响了找工作,感到被坑了。一位学生家长说,他的孩子曾购买网上平台的相关服务,后来因不满意效果,解除了协议。“虽然退了费,但给孩子造成了精神上的影响。”

收费一岗一价企业实习每月要交上万元

内推,即内部推荐,是许多企业招聘时常用的方式,员工可以通过一定流程推荐符合条件的熟人、朋友。被推荐人如果被录用,有的公司还会给予推荐人一定的奖励。有不少求职服务平台打着付费内推的旗号,称可以有偿内推学生去公司实习。情况究竟如何?

一名求职顾问说,对学员资质进行初步筛选且满足基本条件后,会通过自有的资源将学生推荐到相关企业,越过网申、笔试等,直接进入面试。“简单面试走一下流程后,保过,但是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万一不通过是全额退款的。”收费则是一岗一价。这名求职顾问介绍,例如,某国际大公司现场实习的费用是一个月18000元。此外还有远程实习,某公司市场部远程实习的费用是一个月14000元。10000元以下的岗位则只有两个。

值得注意的是,有企业曾回应并未委托一些平台进行“付费内推”。例如,“BCG波士顿咨询”微信公众号文章称:“没有委托任何第三方公司招聘,也绝不会以任何名义向应聘者收取任何费用。请同学们擦亮双眼,谨防上当。”求职平台在宣传时,往往称与各大公司有合作。然而,实际上有些求职平台涉嫌发布违法虚假广告。今年上半年,上海凯洛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因发布虚假广告被上海市长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产品“职业蛙”的宣传册上有“合作企业……会计事务所:……德勤……”等字样,然而,其与德勤华永会计事务所从未开展过任何形式的合作。

应各方联动降低大学生求职成本

求职心切

也要注意保护隐私

近日,一份面向全国各地高校的700余名大学生和毕业生发起关于大学生制定职业规划情况的调查显示,22.92%的被调查者表示已有明确的职业蓝图;71.49%有一定的规划方向,但计划比较模糊;5.59%完全没有规划;超过87%的被调查者认同一份清晰的职业规划利于大学生制定目标,有助于求职者为找工作提前做好准备。

调查显示,87.18%没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大学生认为,规划不明确对找工作有影响,其中46.15%认为没有提前做准备导致简历单薄,61.54%找工作时才发现选择很迷茫,35.90%找工作时发现自己不具备工作要求的能力。

毕业生在看到招聘信息时,一定要查询该公司相关信息,判断公司的真实性。专家建议,简历上的部分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家庭住址、通讯地址等,不用写得过于具体,重点放在工作经历上。

不管是身份证,还是学位证、毕业证,单位都是没有任何权利扣留的。去面试的时候,特别是初次面试,最好只带上证件的复印件,若招聘企业要求带原件,给招聘单位展示之后,求职者一定要拿回来。不管以什么样的理由,证件原件都不要给任何企业保管。证件只是作为招聘企业核实求职者身份和成绩的标准,正规企业是没有必要保留求职者原件的。

求职者不要轻信既轻松又赚钱的“好差事”,应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就业观。同时,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泄露银行卡、网银和支付宝密码等信息,不要随意打开陌生网址链接。

求职者要了解国家有关禁止传销的法规规定,掌握识别传销的基本知识;自觉抵制各种诱惑。

(来源:综合)

很多学生的确从求职项目中获益,获得了求职信息、提升了个人技能,求职平台也经常发布因为求职项目获得工作机会的同学的评价。“质量和效果是因人而异的,不同同学的态度和努力程度不同,上完课的效果也不一样。”一家求职平台的工作人员说。

付费求职服务平台受关注背后,求职者对求职信息、职业技能培训、求职指导的需求不容忽视。“我感觉找工作时的信息不对称还是挺严重的,许多行业的招聘过程也很繁琐。有些求职平台会提供行业资料,教你怎么改简历、网申、模拟面试等,对我这种半路转行的人来说,感觉还是挺有用的。”白帆说。

而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孙俊华说,这些平台抓住了毕业生涉世未深、急于找到好工作的心理。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秦建国认为,有些大学生的依赖性较强,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而就业期望偏高,在毕业季希望借助求职培训机构来成就自己。此外,秦建国说,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指导服务做得也不够。“缺乏专业技能和就业指导的大学生,容易被个别吹得‘天花乱坠’的求职培训机构蛊惑。”

秦建国建议,政府、企业、学校、大学毕业生四方联动,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完善就业服务,积极监管、规范劳动力市场中介行为,有效降低大学生的求职成本。“高校有必要帮助大学生提高求职素养和对不良中介机构的鉴别能力。大学生也要积极学习,主动向有经验的老师、学长们请教,提升求职信息搜集和鉴别的能力。”孙俊华说。

今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致2019届高校毕业生的公开信中提醒毕业生,求职中要注意防范中介机构乱收费、用人单位扣证件、培训就业被贷款等陷阱。如遇到上述情况,应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投诉举报。

新闻推荐

我国将以医保引导“药价”加强药品价格常态化监管

据新华社北京12月9日电如何在市场条件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如何应对处置药价供应异常变动、短缺药恶意涨价……针对当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