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教育”和“垃圾教育”之间只有一个界限
很多家长表示,生活在这个大环境里,怎么教育孩子似乎不是自己说了算的。
周围的孩子报各种班,学习各种东西,眼看着孩子就跟别人有了差距。
别的孩子钢琴已经四五级,自己家的孩子只知道天天跑来跑去地傻乐,最喜欢的游戏是打架;别的孩子已经认识很多字、能说流利的英语,自己家的孩子跟大人吵架的时候口才倒是不错。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知道会给孩子很大压力,也还是选择妥协,开始给孩子报班。
当然也有另外一部分家长,即使面对这样的大环境,也依然坚持“天性教育”,认为不能只关注起点,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但却输掉整个比赛。
然而,很多家长却误解了“天性教育”。
他们认为孩子所有的行为都是“天性”使然,即使孩子的行为侵犯到别人,他们也认为“他只是个孩子”,孩子小不懂事,长大就好了,而他们对此的态度是“放任”,他们认为这是“天性教育”。
在电影院里,一个孩子从入场开始,就一直跳来跳去,跑来跑去,时不时地还会大叫一声。旁边的人有点受不了了,对孩子的妈妈说:“能不能管下你的孩子呀,太吵了。”孩子的妈妈头也没回地回答:“孩子天生就是这样啊!”说完继续观影,而孩子则一直跑来跑去。现在像这种情况太常见了。
这是“天性教育”吗?不!这是“垃圾教育”。
“他只是个孩子”比犯错更可怕
幼儿园有个孩子,平常在家里有情绪的时候,不管是扔东西还是打人,家长总是乐于去“接纳”,他们认为孩子太小,没有办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家长给了孩子足够的爱与尊重,但是孩子却没有学会尊重父母和别人。
孩子把这些当做了理所应当,他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别人的感受,因为他从未被告知和提醒。
他从来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会对别人造成伤害的,别人是不喜欢的。在家里不高兴的时候,永远都是摔东西、打父母,在幼儿园里不开心的时候也会扔东西、打小朋友。这样的表现,让小朋友都不太喜欢和他玩,而他自己为此也很伤心。
“放任”孩子不顾及他人的行为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周围的人有不好的感受,另一方面,也会使得这些被“放任”的孩子不那么受欢迎,他们也会因此质疑自己是否被爱。
所以这样的“天性教育”甚至不是孩子自己需要的。我们都不希望孩子犯错,但比犯错更可怕的是,孩子不知道自己犯错。
所以,不要以“他只是个孩子”为借口放任孩子。
天性教育≠放任孩子
“天性教育”不是“放任”孩子———即使孩子的行为伤害到别人、干扰到别人,也认为他只是一个孩子。
“天性教育”不是让孩子想做什么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什么时候做就什么时候做。
孩子天生爱跑爱跳、天生喜欢探索、也会有自己的情绪,我们应该尊重,但也要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的感受,懂得遵守规则,这样他们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给自由,也要有“界限”
真正的“天性教育”既要尊重孩子,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和空间,也要让他们明确“界限”。
接纳情绪≠允许孩子所有的行为我们前面提到,那对父母认为接纳孩子的情绪,就是要允许孩子所有的行为。所以当孩子生气的时候,他们允许孩子摔东西、打人。
但,接纳情绪不等于允许孩子所有的行为。首先我们要明确,“有情绪”和“发脾气”不是一回事,就像“感冒”和“流鼻涕”不是一回事,前者是病症,而后者只是一种外在表现。
我们要接纳孩子有生气的情绪,不等于允许孩子打人。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我可以生气,甚至可以发泄,但是不可以伤害别人和环境。所以,孩子生气的时候,打抱枕可以,大哭可以,但是不可以摔杯子,打别人。这样孩子才能学会既尊重自己的情绪,也尊重别人的感受。
尊重孩子需求≠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的需求应当得到我们的尊重,同样,他们也要学会尊重别人。
孩子想要拍球,但是在家里拍会干扰到邻居。那我们是否还要允许孩子在家“拍球”?当然不行,孩子想要拍球的需求可以满足,但是前提是不能打扰到别人,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满足他们的需求,比如去楼下拍。
我们知道孩子没有办法像成人一样,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保持安静,那么带孩子去电影院,就要提前跟孩子说好:“观影期间是不可以乱跑和大声说话的,因为这样会打扰到别人,如果想要说话,或者坐不住了,就要告诉妈妈,妈妈带你离开。”
如果孩子确实坐不住了,那就带孩子暂时离开。
这样孩子才知道,我的需求很重要,别人的需求也很重要;他们也才会懂得,要在尊重别人的基础上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总之,“放任孩子”绝不是“天性教育”,是危害孩子的“垃圾教育”。我们确实要尊重孩子“天性”,理解孩子的情绪和需求,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和自由,但也要有一定的“界限”——不能伤害别人和环境。(据当当童书)
新闻推荐
过往的一些案例表明,住房市场供需不对等、信息不平衡,消费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没有时间和精力与“黑中介”纠缠不清,有时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