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比设备更紧缺的是急救常识

皖北晨刊 2019-12-06 17:08 大字

□郑宇飞

年轻艺人节目录制中意外身亡,心脏病患者地铁病发抢救无效……近日,心源性猝死成为舆论场上一个颇为沉重的话题。随后有媒体调查发现,“急救神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在很多商场和车站“一台难求”,公共场所急救设备配置不足现象较为普遍。

意外事故看似偶然,但整体概率并不低。小到跌打损伤、急性病症,大到心脏骤停、烧伤溺水,突发危险在公共场所时有发生。时间就是生命,事发后及时进行正确急救,能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但就现实来看,遇到类似情况,具体怎样施救,需要何种设备,大多数人心中都不太有数,更不敢妄伸援手。如何补上急救时刻的短板,无疑是亟待解答的社会难题。

“硬件”短缺,“软件”不足,这是眼下国内公共场所在急救方面存在的突出短板。人流密集地带,专业急救设备配置本就不多,缺少显著标识或摆放位置不当,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使用困难。此外,即便配有相应设备,具备相关技能的人少之又少,效用更是大幅缩减。就拿AED来说,每有相关事故发生,总有网友评论“没听说过”“不会使用”“不敢上手”。由此来看,仪器“硬件”短板亟待补齐,急救意识、救助技能更需提升。

人人可救人,才能人人可获救。首要一点,就是客观、专业评估公共场所,合理进行应急物品的配备。急救包、必备药也好,专业仪器也罢,都要根据人流密度、场所性质等保证供给、做好维护。而让急救设备真正“救急”,根本上还是要提升整个社会的意识。眼下,我国对急救普及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关知识也被纳入中小学生的考试范围,但急救终究不是书本上的公式,只有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才能化“人人愿为”为“人人能为”。

懂急救是一项个人能力,全民懂急救则是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的体现。期待“硬件”“软件”协力提升,为公共场所的生命安全再加一层保障。

新闻推荐

电信诈骗部际联合惩戒机制酝酿升级

针对电信诈骗,监管部门频出重拳打击,构筑防治安全网。记者从接近监管层人士处获悉,围绕买卖银行、支付账户实施犯罪等当前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