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第363期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则是了解人生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径。
一个人的眼光
程应峰
那天,阳光很好。我遇见一位好久不见的朋友,他盯着我的头发说:“你的头发真好,白了,但不是全白,是花白,很好,很有味道。”我一笑,白了,也有味道?他认真地说:“是真的很好。”
过后我细想,他是个书法家,书法讲究飞白,我头发花白,丝丝缕缕,线条流畅,黑白相间,还真有点飞白的味道呢!他说我的头发好,是站在书法的角度揣摩得出的结论啊。在书法家眼里,就算一头花白的头发,因为有了特别的感知,就有了特别的味道。
是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眼光,这种说法很有道理。一个人的眼光,跟这个人的偏好喜爱是大有关联的。
眼光决定着一个人的进退成败。同样一本书,同样一方山水,同样一件事情,有些人看到的是错误、垃圾,有些人看到的却是机会、精华。如此一来,有些人因此获得成功,有些人因此遇到失败。
是眼光,在悄无声息地左右一个人的人生际遇。木心说:“不再看文章了,看那写文章的人的脸和手。”这说的是作家,作家是一个容易感知生活的群体,他们的人生际遇、人生气象容易显现在脸上。通过他们的脸和手,可以推测他们写了或者正在写一些什么质地、风格的作品。一个人的人生际遇,多少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眼光。
眼光,一定程度上决定人生的高度和广度,决定这个人会以怎样的方式塑造自我,成就自我。一个人眼光有多长远,天地就有多迢遥。一个人如果鼠目寸光,很难逃脱局促逼仄的生活。精致的人生、有品质的人生、有层次的人生,和眼光有很大关系。
有人说,要多跟有成功经验的人聊天,模仿卓越;有人说,要勤学好问多思考,提升自己思想的维度和看问题的深度;有人说,要学以致用,勤于总结;有人说,要打破常规,才能看到特别的景观……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你需要的是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而这,考验的也是眼光。如果有一天,就某一事物,你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得出了别人得不出的结论,那你已经具备了独到的眼光。
(摘自2019年7月13日《广州日报》)
美丑缘
吴冠中
追寻美、发现美,是我的职业、职责,是我生活的整体,生命的全部。
到哪里去寻找美的对象?天上人间?在杂草丛中、在乱石堆里、在密林深处、在悠悠湖上、在雪峰之巅的“琼楼玉宇”;在父老乡亲处、在异国情调中;在晨曦中、在黑夜里……我四处寻找美,也时时碰见了丑。
车窗外见到远处开花的树,跑近了,没有花,是枯树前后许多散乱的废纸,依靠树枝假冒了花朵,欺蒙遥远眺望的眼睛。确乎,在荒漠中开放的花朵最美,如果失去了丑的陪伴与衬托,世间本无所谓美。
吴大羽老师给我的书信中曾说:美丑之间,时乖千里,时决一绳。这是一句名言,我永远铭记。在艺术探索中,在生活实践中,我日益认识到丑的作用和力量。人们苦苦追寻美,丑却随时包围过来,无孔不入,仿佛有缘!
(摘自2019年11月13日《广州日报》)
别忘了礼让
周德镛
《礼记·曲礼上第一》有如此一句话:“礼不踰节,不侵侮,不好狎。”“不侵侮”就是指礼让。
公交车每到一站,车门一开,站头乘客即一拥而上,争抢座位,下车乘客在车门口一时无法下车。沪南公路和团南公路都是主要交通线,车辆络绎不绝。我每晚散步时,走到这两条公路交叉的十字路口,常会看到如此情况:东西方向的绿灯出现黄色预警信号,东西方向行驶的车辆立即刹车停驶,然个别司机却不予理睬,当车辆在十字路口仅仅走了三分之一左右,红灯亮起,此时索性加足马力闯红灯,步行者只能驻足停步。不是机动车让行人,而是行人让机动车,可谓本末倒置。一拥而上的乘客以及闯红灯的司机则是忘了“礼让”这一点。
礼者,泛指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亦指人的品行节操,诸如礼貌、礼节、礼让等。礼让表示礼貌地谦让。社会就是个大家庭,人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上车走路、购物就医、说话交流、同事亲戚聚餐、享受物质荣誉、化解矛盾纠结……事事处处,别忘了礼让,社会才会真正成为文明和谐的大家庭。
(摘自2019年10月15日《新民晚报》)
“知道”别人对你的好
刘荒田
住在小区公寓大厦33层的马老先生,乘电梯到楼下。电梯到了22层,停下,一群人说说笑笑地进来。他出于文明友善信条的条件反射,按住“暂停”的按钮。紧随这欢乐一群的,还有两位,一前一后,抬着一张咖啡桌。据目测,长桌重逾百斤,两个汉子费力地抬、推、挪,终于进入电梯内。马老耐心地按住“暂停”的按钮,直到诸事办妥。他从旁观察,揣摩出事由:欢乐的一群是一家子,他们雇来两位搬运工,把咖啡桌搬下楼。电梯下到一楼,这群男女一边叽叽喳喳,一边往外走。两个年轻搬运工又一次抬起重物,吃力地往外搬挪。马老默默按住“暂停”按钮,微笑着目送这些虽然常常打照面,但素无交集的陌生邻居,最后一个离开电梯。次日,马老去离小区不远的一家茶楼,和茶友会面。和平均年龄近七十的众茶友的交情,算得“老太太的被子———盖有年矣”,今天的话题是“人情”。马老感慨地说起昨天的小事,引起大家的兴趣,于是聊起“如何发现,并赞扬别人的善意”。
比如,在公交车上,有人挪一下,把座位让给你。比如,一位朋友的朋友给你寄了一本书,即使并非名家、大家之作,甚至被你私下“卑之无甚高论”;还有,一位陌生人送你一包茶叶,尽管你一点也不喜欢;在微信群里,一个不认识的人点赞你的一段话,一幅照片,一篇作品;路上,有人提醒你鞋带松了;飞机上,有人替你把拉杆箱推上行李架。再如,邻居在下雪天早早起来铲雪;快餐店的兼职大学生每次端上咖啡时,都附以灿烂的笑……事都小得“难以启齿”,你不必每次都来个日本式鞠躬,郑重道谢,但“知道”人家替你做了好事是必要的。即使是最受冷遇的背时者,也会遇到善意,哪怕极为微末。也许你不必即时反馈,但最好以多样方式,巧妙、自然、诚恳地表示,你知道了,回应以一声“多谢”,或寄张贺卡,微信上专门留言致谢。
如此这般,也许你会马上皱眉头,斥为虚伪。这恰好证明你阅世尚浅。你欠缺一种本领:发现。当你的多年邻居———一位寡居的老太太,今天出门,发式换了,化了淡妆,眉毛被描过,你粗看一眼,依然是这样的印象:老得一塌糊涂。再细看,发现她“不同”———昨天去了发型屋,今天出门前又精心打扮过,你由衷地赞美她“特别特别漂亮,神气”,你的慧眼独具,成全了她美好的一天。
发现善意的本领,需以爱心为根底;而这种本领,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对别人细心的关注与观察,才能逐渐具备。其中,最要紧的,是将心比心。
(摘自2019年8月5日《今晚报》)
新闻推荐
不按规定让行,将斑马线上的行人卷入车下;酒后驾驶,夜间撞飞行人……一段段交通事故视频让人触目惊心,交通违法的严重危害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