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暴力伤医只是“安保问题”吗?

济南时报 2019-12-26 14:08 大字

12月24日早晨6时许,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民航总医院发生一起患者家属暴力伤医事件。该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杨文在正常诊疗中,遭到一位患者家属的恶性伤害,致颈部严重损伤。事发后,虽经相关部门全力救治,但受害女医生还是因伤势过重不幸离世。(12月25日中国新闻网)

患者的命是命,医生的命也是命。毫无防备、暴力突袭——这样的嘴脸和伎俩,连“盗亦有道”的江湖逻辑都谈不上。暴力伤医的恶,绝不只是在于对医护工作者生命权益的漠视与践踏,说到底,它戕害的是更多患者享受良好医疗服务的最大化权益。更直白点说,如果看病的医生人人自危恐失“安好”,患者的健康服务又怎可能“天晴”?

回头看看,这些年来,暴力伤医,似无禁绝:悲剧和恶例层出不穷,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究竟是哪里的问题呢——是法规制度不到位吗?当然不是。早在2013年,原国家卫计委和公安部印发《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指导意见》,要求通过人防、物防、技防三级防护体系来构建“平安医院”。去年10月16日,2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对严重危害正常医疗秩序的失信行为责任人实施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的通知,对暴力杀医伤医以及在医疗机构寻衅滋事等严重危害正常医疗秩序的失信行为,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退一万步说,《刑法》也不是“吃素”的。那么,是安保措施不给力吗?如果比之于十年二十年之前,公立医院、尤其是公立大医院,基本已经“武装到牙齿”。就在不久前,中国医院协会还专门成立了安全保卫专业委员会,“旨在为全国医疗机构安全保卫工作者搭建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平台,促进安全保卫管理水平的共同提升。”

看起来是医患问题,说到底,还是行业积弊的显影。这些年,医务工作者的技能更高了、服务意识更强了、对话平台更多了,暴力伤医的背后,恐怕早已超越了“技术和态度”,而成为信息与期望的原罪。去年有篇爆款文章,题目是《70年医患关系主要矛盾的发展史》。文中有个观点颇耐人寻味:“中国医疗的主要问题已经不再是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而是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人民对疾病了解不充分,对医务人员有着过高要求和医务人员无法满足其要求的矛盾。”这个判断不一定准确,但资源在增加、人员在进步,如果刚需在“跑偏”,医务工作者可能难免还要成为另一种矛盾与纠葛的“替罪羊”。

一遇到暴力伤医就拷问“安保问题”,这是个非常浅显而懒惰的逻辑。因为纯粹的安防上的“加法”,既挡不住凌厉的暴力,亦不能绝对保证医生的安全。让民众更了解医务工作的“客观性”和“有限性”,少些天花乱坠的“神医神话”的宣传,让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救护有更科学而实际的认知,或许,这也是对医患关系最好的安抚。 (邓海建)

新闻推荐

江安河上白鹭飞

很喜欢白鹭。老家无大河,只在夏季郁郁葱葱的稻田见过,那万绿丛中一点白,看得人心醉。后来在厦门的白鹭州,鹭鸟遮天蔽日,令我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