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公共急救设备,标配之后要用好 韩小乔

安徽日报 2019-12-26 07:32 大字

据卫健部门统计,我国每年有55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相当于每天约1500人因心脏骤停而离世。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有“救命神器”之称,在一两分钟内对心跳骤停的患者给予电击除颤,急救成功率高达90%。目前,我国在推广普及AED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总体配置率仍较低。让急救设备、设施成为公共场所标配,既是公众期待,更是生命救急的现实需要。如何顺应群众呼声落实好相应的政策法规,是对社会治理能力的考验。

公共场所急救设备,配置之后要用好。由于缺少基本的急救常识和技能,不少人不敢贸然上前施救,最终贻误救助时机。要打消公众“不会用、不敢用”的顾虑,必须加强急救常识和技能普及。同时,法律层面要及时跟进,既要对施救者给予法律支持,解除后顾之忧,也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技能人员,对公共场所配备的急救设备设施定期维护,确保可操作、可执行,不能让急救设施成为摆设。此外,对不按要求配备设备设施、配备之后没有运营使用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

生命救急,不是小事,容不得半点马虎。不断完善社会急救体系,多一些急救设施的配备,多一些急救常识的培训,生命危难之时就会多几分希望,即便无法阻止意外的发生,也尽可能减少损失和伤害。这是相关部门应尽的社会责任。

新闻推荐

30亿人次!2020年春运用新技术颠覆出行体验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樊曦魏玉坤)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25日表示,2020年春运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约30亿人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