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微信办公”应有规有度 ■ 刘振

安徽日报 2019-12-17 06:49 大字

最近,北京某单位管理者使用微信群传递工作消息,导致两名一线工人错过重要安全提示而意外身亡,引发舆论关注。不少人反思,“微信办公”成常态,是否该有规有度?

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社交软件广泛应用,通过微信工作群传递信息、沟通工作已成常态。充分利用技术红利,让信息多“跑腿”,员工少“跑路”,确实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沟通成本。然而此次事故中,使用微信群发布工作指令成了“危险操作”,原因就在于混淆了工作与社交的界限。如今,微信集合了社交、支付、阅读等诸多功能,人员众多、信息繁杂,很难保证用户在第一时间就关注到关键信息。按说,重要生产指令应该由更加专业、安全、权威的内部信息系统进行发布,不能混在普通社交软件中,如果相关人员麻痹大意,图方便动动手指了事,就可能埋下重大隐患,此次事故即为深刻教训。

技术带来便捷,但图便捷可能导致技术被滥用。现实中,由于微信群太多,为避免生活被干扰,许多人不得不将微信群设置在免打扰状态,常常漏看群消息。有的依赖工作群,一些本该电话确认、公函签收的任务都在群里传达,容易造成遗漏。有的微信群变成了“夸夸群”,仿佛不及时点赞就不是好员工,有的变成了摆拍、迎检的“秀场”,助推了形式主义。有的随时随地通过微信布置工作,工作生活界限越来越模糊,令员工苦不堪言。如果说这些情形尚不至于带来大的危害,可以在权衡利弊之下逐渐调整,那么关乎公共安全、生产安全的重要指令就不能仅仅依靠社交软件发布信息,必须有独立信道,保证闭环管理、有效传达。因此,有必要对此类事件进行反思,为“微信办公”立下规矩。

近年来,大量互联网应用证明,大凡新技术、新模式兴起,必然要有相应的制度建构来规范,否则,技术的不完善以及管理上的种种问题,极易引发风险事故。当然,这些事故的发生并不能简单地归罪于技术,技术本身无错,错的是事故的发生源即相关单位和涉事人员制度意识的淡漠、管理制度的缺失。具体到微信群,它只是一个方便沟通的工具,工具的使用不可本末倒置,如果用于提高效率的工具成为负担甚至隐患,就是管理制度上出了问题,理应纠偏。微信工作群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必须有明确界定,要有硬性的“规”。如何控制微信群的数量,如何有效发布和沟通,如何做好工作与生活的切换,要有衡量的“度”。有规有度,微信群才能助力工作而不至变味。

今年是基层减负年,减负措施之一就是剑指“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不少地方、部门大力整治微信工作群滥用问题,取得一定成效。然而,此次事件说明,这个问题还没有真正得到有效解决,依然需要重申其中利害,持之以恒减负。“减群”与减负,不能嘴上说说,更不能盲目“一刀切”或“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而要努力寻求微信工作群规则的“最大公约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制度设计上防患未然,在重点难点上猛药除疴,在责任落实上动真碰硬,才能根除“微信办公”的安全隐患以及形式主义顽疾,确保先进技术用得其所、用得其便、用得其效。

新闻推荐

“警民联调”成为西咸新“枫景” 西咸新区创新践行“枫桥经验”小记

本报记者董永军因《房屋转让合同》引起矛盾纠纷,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和平社区的李女士和姚女士一度水火不容。10月29日,矛盾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