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微信时代,避免职场延伸

北海晚报 2019-12-13 16:32 大字

建立群聊的原始目的,是为了使工作变得更高效。然而,随着人们对某些职场社交潜规则达成的共识,机械式的复读、无休止的打扰都使它朝着反方向发展。如果不得不试着改变,我们将很难在这个小群体里,建立有序平衡合作共赢的生态。

微信办公后遗症

继QQ群之后,建微信工作群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疲劳轰炸?

复读机症候群

微信群里的你我他,是一台台没有感情的复读机,你对同事们的单调语言嗤之以鼻,却又不得不加入他们的行列。比如只要看到群里“大拇指+鲜花+鼓掌”或者“收到+好的”开始列队,都不用翻上去看内容,直接跟着队形跟帖刷屏即可。大家都是向生活低头的职场人,想无视又担心领导有想法,除了一边颤抖着点击塑料表情包,一边默念“给钱的给钱的”还能怎么样呢?

多任务症候群

微信工作长期入侵生活,使收到消息的人有种随时待命之感。尤其是不需要加班的节假日,突如其来的“收到请回复”和“有人@你”会让人有种说不出的紧张和负担。以至于很多人,逐渐养成了睡前看一眼微信,醒来后第一个打开微信的习惯。如果你身边,有人每隔几分钟就拿起手机看一眼,没有消息也要点开微信看看,别怀疑Ta恋爱了,Ta可能只是担心老板在群里派任务。

常健忘症候群

没有会议室这样的办公场

景,愿意头脑风暴的人也少了。群里的工作讨论,总是在打岔的路上一去不复返,常常几个小时过后,谁也不记得说了什么。如果是间隔一两天就更糟了,眼看着任务就要具体落实,想回翻记录的你发现,除了高大上的群名称有明确指向,其余聊天内容简直不忍直视,硬着头皮往上使劲划拉,办公聊八卦、表情包斗图一应俱全,就是没点正经事。

线上得体办公小贴士

微信把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搅和在一起,既然无法回避,不如学习下如何得体地使用微信办公。

拉人入群先打招呼是基本素养

把对接工作粗暴地理解为把相干人员强塞进一个群里,实在忒不礼貌了。简单介绍项目人员和情况,并询问对方意见很难吗?现如今很多人只要微信一响,就条件反射“不是工作”,一有工作就开始慌张“别拉我进群”,就是因为在他们还对群成员一无所知,对建群目的一头雾水的时候,对接人打了个招呼,发一堆文件就“功成身退”了。

信息不是你想发,想发就能发

白天大家在办公室埋头苦干,他们可能抠抠脚摸摸鱼就过去了,一到晚上,却又“思如泉涌”给你发“在吗”。也不知道这些深更半夜还在群里发方案的人,是完全没有自己的私生活,还是在暗示大伙“看我加班到这么晚,多努力”?他们通常还擅长在群里彰显自己的工作压力,所有人都闻得出马屁味,但又不得不为此放慢沟通节奏。

建无码吐司局,小心截图泄密

没有一起加过班的同事不是好战友,大家一起熬夜攻克甲方出的难题时,往往能培养出浓厚情谊。这种时刻,开几个无码小群吐吐槽,有助于缓解压力,无伤大雅——当然,咱们不带上司玩儿。当然了,这种消遣也得承担“随便一个人口风不紧,都有可能截图留下证据,拿去告状或po上网”的风险。

七嘴八舌

@布莱恩踢:不仅如此,自己微信被工作绑架的体现还有很多不得不转的广告。本来只想用来联系亲友感情、分享生活乐趣的微信,被迫变成公告栏。

@银教授:有人的确是不喜欢用微信工作,但你不是,你只是单纯地不喜欢工作。

现实面前,每个人都需要和自己达成和解

我们身边有无数同事、领导,无论上班时间还是私人休息时间,抓起手机就给你发大段文字或语音,工作任务布置起来很是方便。有的公司不见发手机,却要求员工微信要修改名称、统一头像……就像《数字劳工》中写道的一样:“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与通信技术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位置与形式,将劳动的场所从工厂转移到网络、到每个人的电脑与手机。”上班的常规劳动结束后,我们下班后的“劳动”接踵而至。

但科技本身并没有错。现实存在的问题,往往是人们对其的滥用,背离了科技发展的初衷。或许对每一个人来说,都需要找到一个契机,避免技术革新带来的职场延伸,和自己达成一次和解,才有机会享受有快有慢的清澈的私生活。(本版图文来源:城报)

新闻推荐

吃了这些药 千万别喝酒!

保健养生年底了,不少市民都和亲朋好友约好了聚餐,席间少不了要喝上几杯。吃了头孢类药物不喝酒的道理大家都懂,但你知道吗,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