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找准“症结”方能解开“心结” ■ 柳文

安徽日报 2019-11-26 07:01 大字

提到化解矛盾纠纷,不少基层干部头疼。你想上门做工作,他可能让你吃闭门羹;你“累了一身汗”,他觉得你“啥事也没干”……如今,人民群众诉求日益多样、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矛盾纠纷易叠加、多牵连、燃点低。稍有不慎,很容易引发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如何找准矛盾症结、解开群众心结,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成为新时代基层干部的一道必答题。

群众工作头绪繁多,而“利益”统其关键,制其要害。维护群众利益,才能赢得人心、凝聚力量;理顺利益关系,方能化解矛盾、增进和谐。个别地方矛盾纠纷叠加,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说到底还是因为群众利益没有得到切实维护。在利益主体多元的时代,群众利益早已不是抽象的整体概念,而是具体的利益诉求。能否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协调利益关系,能否厘清“公利与私利”的边界,能否摆正“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只有真正尊重每个具体而微的利益诉求,妥善处理不同方面的利益关切,号准群众脉搏、找准矛盾症结,才能有效定分止争。

号准群众脉搏,要有担当精神。在基层治理实践中,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碰到矛盾纠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问题绕道走、碰到矛盾就缩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量变就会引发质变。倘若对矛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不断“发酵”,最终可能酿成祸患。现在基层干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日益复杂,文明创建、拆迁安置、食品安全、维权维稳等,不论哪一项都考验着干部的担当能力。在矛盾面前,基层干部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成为群众心中的“公平秤”,才能有效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

找准矛盾症结,要有科学的方式方法。在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复杂矛盾时,有些基层干部要么把矛盾纠纷当成“鸡毛蒜皮”,处理方式简单粗暴;要么当成“烫手山芋”,一推六二五。解决矛盾,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学会求解利益“方程式”,激活基层治理“末梢神经”。俗语说得好,“一棵大树抓住根,带动树叶和树枝;一团大绳先找头,捆在一起牵着走”。因此,既要发挥党员干部中流砥柱作用,也应注重吸引专业团体、基层“五老”人员等多方参与,建立健全公平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从源头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群众忧乐放在心头,就一定能号准脉、顺心气、解“疙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纠纷化解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新闻推荐

打造信息交互 人岗匹配 面试洽谈服务模式 这里的就业超市“不打烊”

招聘单位线上登记、求职者线上办事、岗位信息线上发布、人岗匹配线上互动……记者日前从上海市杨浦区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