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三部曲 张雄新
记得有一首歌,歌词中唱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这首歌让我感慨万千,家与国的紧紧相连,息息相通。
一、贫穷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家很穷。
1984年,为谋生计,父母把我们家搬到县城,暂住在大姨家里。大姨一家先一年从农村搬迁出来,蜗居在城郊的一处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地。城里人称这一片区域为“非洲村”,言外之意就是落后和贫穷的地方。
不久,父母从一个好心人那里得到一块菜地作为宅基地,我们家开始建房。父母的全部积蓄,只够搭建一间瓦房。父亲还想建个天井和厨房。刚好附近有一个养猪场拆迁,废弃很多旧砖。父亲变废为宝,挑拣了很多旧砖回来,有的还是几块粘在一起,一坨一坨的,难看极了。
房子总算建好了,我们在城里有了遮风挡雨的安居之所。但房子既矮小又难看,我怕别人嘲笑,不敢带同学回家玩耍。
父母可没有闲暇顾及这些,他们起早贪黑,几乎什么活都干。父亲有时去农资公司装卸肥料,有时去采石场打石头,有时去给人搬砖建房子。母亲干的也是体力活,她有时去河边挑沙上船,有时去采石场打石碴,还去帮人卖米粉。他们一天的收入很低,有时候是5元,有时候是3元。
这种艰苦的生活持续了很长时间。
二、奋斗篇
穷则思变。父母都鼓励我们努力读书。父亲说,砸锅卖铁也要供我们读书。
1992年,正读初二的姐姐说她不读书了。我很震惊。
姐姐学习成绩不差,她的书本密密麻麻记满了老师上课的内容。姐姐想去打工,她想帮助父母减轻负担。她和父母说,行行出状元,她可以养活自己。父母同意了她的决定。
姐姐去投奔远嫁浙江杭州的小姨。小姨告诉她,那里有很多工厂,工作好找。不记得姐姐是哪一天去的,只记得当天大街小巷正在播放《一路顺风》这首歌曲。
姐姐开了不读书的先河。很快,三妹也与邻家小伙伴唱着《春天的故事》,奔往广东深圳。五妹不久也去投靠了姐姐。
我和四妹、小妹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留在学校继续读书。
父母依旧每天忙碌。街头巷尾已经有很多楼房拔地而起,我们家的房子越发显得简陋低矮,我进门时屡次碰到额头。生活稍微有点欣慰的改变就是,父母买了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这让我记住了那年罗伯特·巴乔踢飞点球后落寞的身影,以及韩乔生老师那嘶哑的声音。
1997年,又是一个“春天”——我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父母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
三、幸福篇
进入新千年,我参加工作了。县也升格为地级市,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时间没有证明选择的对错,却证明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在外打工的姐姐、三妹和五妹相继结婚生子。她们为父母分担了生活的重担,多次雪中送炭,解决我们因学费和生活费造成的拮据。欣慰的是,她们打工辛苦,也在当地买了房,生活得很好。
四妹、小妹不负众望,相继考上了大学,毕业后也都找到了工作。
2007年,我们的生活终于苦尽甘来,我们搬离了摇摇欲坠的老屋。我贷款购买了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姐姐和妹妹也解囊相助,帮忙装修。父母做梦也没有想到,劳碌一生,还能在晚年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可惜,积劳成疾的父亲2011年病逝,当年那个一次肩扛两包肥料的父亲离开了我们。这让我们更加珍惜当年那个挑起担子健步如飞的母亲。三妹、四妹更是直接从深圳回来发展,只为能多陪伴母亲。
母亲是幸福的。她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安居乐业,甚为宽慰。如今,母亲仍是很忙碌。她一会帮我照看孩子,一会帮三妹、四妹和小妹照看孩子。孩子们天真无邪的欢叫、打闹,让她忙乱而开心,其乐融融。她很满足,像是看到我们小时候的样子。
回望来时的路,我心存感恩。感谢这个时代,感谢我们的祖国,感谢我们的党。我深切体会到,奋斗让生活更美好。
家是如此,国亦如此。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周村交警大队民警在机场路永安南路路口例行检查,一辆黑色轿车在距离路口约20米处突然停车,后减速行驶。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