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网络职业打假灰产链调查:利用漏洞大量购买成职业索赔人

法制日报 2019-11-22 07:29 大字

法制日报11月22日消息,“你怎么证明那棵橡树已经20岁了?”面对这种诘问,郑敏真是百口莫辩,因为他不可能让那棵已经做成了桌子的橡树自证清白。

这并非喜剧或杜撰的搞笑情节,而是媒体近期披露的一则真实案例——郑敏碰到了职业打假师。日前,郑敏在网店中销售了一款橡木桌子。他在产品描述中称,这款桌子“选用20年橡木精心打造”。随后,这句话被职业打假人盯上了,对方向电商平台投诉称卖家涉嫌虚假宣传。

全民参与打假,本是治理假冒伪劣商品的有效渠道。然而,近年来出现的相当一部分职业打假人,往往利用商品保质期、广告语描述等方面的漏洞,故意大量买入,要求商家支付赔偿,甚至成为职业索赔人。与电商平台的打假治理不同,这些职业打假人通常寄生于各大电商平台,以打假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对此,《法制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招收学徒传授经验,教打假也教防打假

其实,郑敏们面对的并不是打假者个人,而是一个巨大的职业打假产业链。

《法制日报》记者在QQ群的查找框中输入“职业打假”字样后,随即出现了大量名为“职业打假交流群”“职业打假维权”的QQ群,其中不乏付费群以及一些规模达千人的大群。

经过一段时间的浏览和调查,《法制日报》记者发现,在这些职业打假群中,进群后只要表示自己是个“小白”(新人),求教学,便会有许多所谓的“前辈”来和你私聊,有的只是接受简单咨询,还有的则是为了“收徒”。

“收徒”是指通过招收学徒,具体教新人如何进行职业打假。通过交谈,《法制日报》记者发现,这些招收学徒的“前辈”主要是通过这个形式,进行除了打假之外另外一种形式的牟利。收费从38元到2000元不等,学习内容可以是学打假也可以是防打假。

其中,学打假大致分为要求商家退款但不退货的“吃货”型、索要多倍退款型、要求假一罚十之类的高额补偿型等。在教学内容里,还有教授关于针对品牌、差价、材质、授权证明等的打假技巧。

在一些QQ群的群文件中,《法制日报》记者发现了大量职业打假教程,其中有专门介绍行业内部“黑话”的文件,比如“上车”的意思是别人带着你一起打假,“车票”的意思是“上车”要给别人钱作为好处。

此外,还有很多介绍打假操作流程的文件,文件中详细描述了网络打假的流程,包括寻找可能为假货的链接、向客服套话、收到货如何拍开箱视频、怎样合理举证、如何申请退款。并附有不少法律法规,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等。

在浏览了10多个此类职业打假群后,《法制日报》记者注意到其群聊内容主要分为三类:收徒广告、制作假货证明广告、讨论打假成果。此外,群里还会分享假货链接。据透露,一般关系好的人都会在小群里发此类链接,小规模地进行“打假”。如果在数百人的大群里发,就可能会出现一拥而上的情况。

在专业的打假人看来,打假也是一门技术活,要熟知广告法与电商法,而且有一整套完整的流程。据了解,食品、服装、鞋子等行业有着不同的打假方式,等级高的店铺打假人就不敢轻易前去找麻烦。

在群里,群主或“老鸟”会按品类对电商平台上销量好的店铺进行“扫描”,一旦发现某款产品描述有问题就会迅速拍下证据,同时将产品链接和打假话术丢到群中,发动群里的职业打假人们下单,收货后给出差评并进行举报,然后等待商家赔钱。

弃做电商转行打假,授徒收费价格不菲

在打假群中,既有熟知相关法规的“老鸟”,也有无数类似大学生或宝妈的“小白”,他们只想通过打假赚点外快。

在调查中,《法制日报》记者接触了3名所谓的“前辈”,昵称分别为“树叶”“坏小孩”“宝宝”。

“树叶”自称原来是做电商的,但被职业打假搞烦了,便自己花了不少钱学打假与反打假,现在做“收徒”生意已有6年。打假平台横跨多个电商平台。据群里的群友透露,“树叶”收徒很贵,至少上千元。

“坏小孩”则说想让更多人了解职业打假,所以“收徒”较便宜。在缴纳费用后,“坏小孩”先给《法制日报》记者发来《涉及标签标注要求的食品安全标准汇总表》《进口芦荟饮料退一赔十》两个文件。后者是一篇媒体报道,讲的是退一赔十的维权力度指向了新资源视频,一些新资源视频因为未事先编著相关标志,被相关部门处以十倍的赔款。

之后,“坏小孩”又给《法制日报》记者发来了有关某电商平台违禁物品的教程。据他所说,在相关平台搜索违禁品等物品是最容易成功的,比方说防狼喷雾、电击器等。根据其演示的具体步骤,到货后先不要急着拆包裹,录制拆箱视频后再去申请退款。此时仅是申请退款,退款理由为违禁品。“如果商家不处理,等时间到了会自动退款。如果商家拒绝退款申请,可以拍照片或者视频上传,一般在两三天会处理退款。”

“我们需要如何找到假货?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价格,商品价格是正品旗舰店一半的就可以。”“坏小孩”认为,““吃货”要懂得的几大要素就是找链接、拍开箱视频、合理举证以及申请退款。协商的话,主要是看你的表达能力。如果电商平台的客服介入,则会要求提交证明是假货的凭证。那么,比如评论里面有人评论这个是假货,也可以作为一个证据。”

按照“坏小孩”的说法,一般而言,食品的成功赔款都在500元到1000元左右。按照他的说法,很多商家都做贼心虚,“所以一打一个准,就算商家报警也不用害怕,一般很少出现这种情况”。

据“宝宝”传授,需要先下载“天眼查”和“全国12315”两个App平台,前者寻找假货,后者投诉商家。“打假”具体步骤包括:第一,寻找有问题的商家店铺,一般在店铺里会有营业执照等照片,之后再与产品评论中的生产厂家进行对照,然后在天眼查中进行比对;其后,与商家进行沟通,沟通中会使用到相关法律法规,为此“宝宝”列出了详细的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等若干条款,在沟通时需要一连串发出相应的法律条文进行逼迫。此外,还可以威胁商家将投诉到食药监局。

惯用群狼战术索赔,恶意纠缠套路满满

最近几年,职业打假人进入公众视野并迅速发展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如今随着网络购物兴起,职业打假人的“战场”也由线下实体店扩展到了网店。

《法制日报》记者通过几天的观察注意到,此类打假群规模庞大,非常活跃。高阶QQ群还会教授鉴定书的制作教程,比如“超范围经营、重金属污染、虚假宣传、非法添加”等。针对化妆品店的打假,群里还会教授制作过敏证明,以此碰瓷一些并无问题的店铺。

同时,《法制日报》记者还发现,进行职业打假的群体组织形态比较传统,形式也比较松散,主要是“前辈”带新人,一起去“打假”网店。

《法制日报》记者入群不久,一名群管理员在群里发了个高仿某名牌鞋子的购物链接,表示他要“开车”了,招呼有兴趣的群成员“上车”,与他一起“搞”某卖家。

《法制日报》记者以新人身份表示愿意“上车”,并询问具体该怎么操作。这名群管理员说用“群狼战术”,即几个人同时下单,每个人都只下小额订单,然后一起要求索赔,以举报相威胁。一般卖家都会给钱消灾,或者接受退款不退货,就达到了“吃货”的目的。同时,这名群管理员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如果成功了要记得给他“车票”,还很大方地表示可以“先车后票”,即“吃”到了货或者拿到了赔偿再给他相应的钱。

在上述QQ群里“潜水”一晚上后,《法制日报》记者发现,群里经常有人“开车”,通常套路为一个老手在群里发布可能为假货,或者不合格商品的链接,号召大家“上车”一起打假,每次报名参与的人数都不少,成功者会在群里分享打假的过程和经验,贴出与卖家谈判的聊天记录,“晒”索取到的赔偿金额。

据“前辈”介绍,手机等店铺也容易被职业打假人盯上,主要查营业执照、产品货号、3C认证等。如果没有,即会对其进行敲诈。此外,一些训练有素的职业打假团队在搜寻“猎物”时也非常讲究,那些看起来明显在卖假冒伪劣产品的小店不在其目标范围内,因为一旦索赔过高老板很可能直接关店,打假人还可能会因此损失货款,得不偿失。

因此,他们聚焦的主要是那些单价较高的电子、家具等产品,会从销量较好的网店中选择其爆款产品下手,而后从工商举报到发律师函再到法院起诉,有一套流水线操作流程,成功率高且每次收益都不错。

《法制日报》记者了解到,部分职业打假人出现了异化,甚至以打假之名行造假之实。比如,有所谓的打假人用蘸有特殊药水的棉布将商品的生产日期擦去,或者用针扎孔往面包里塞头发,以此向商家索赔。

面对一些打假人的恶意纠缠,商家是否赔钱就能了事?

朱先生在一家电商企业从事法律工作,他处理过大量关于职业打假人的案件。朱先生告诉《法制日报》记者,职业打假人的常规“套路”有两种:一是反复购买索赔,并共享商家信息,但不会去告发商家;二是放大商品有限的瑕疵,以举报投诉要挟,实现拿钱的目的。最后,依旧是放任市场上的假货,或者商家的瑕疵继续存在。职业打假人既不能真正地维护市场经营秩序,商家也面临被打假人再次找上门的可能。

多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多数职业打假人以营利为目的,不能算是真正的消费者,他们对于打击假冒伪劣和维护公共利益的作用十分有限。而且,职业索赔行为占用了大量行政和司法资源,给正常的市场监管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原题为《网络职业打假灰产链调查》)

新闻推荐

“黄金时代”的技能“青春对决” 来自第15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学生组决赛的观察

坐在休息室里,杨佳看起来情绪有些低落。当其他选手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说个不停时,他独自坐在最后一排,思绪还在刚才的比赛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