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谈“会”色变

北海晚报 2019-11-18 17:40 大字

每个人的职场时间都很珍贵,虽然工作强调信息互通、团队协作,但为了开会而开会,很多时候,成本远超效益,是一种披着合作外衣的内耗。很多人,花了大把时间在讨论“如何工作”上,却根本没有时间去完成工作。

职场三大崩溃:开会、开会,还是开会

会议,企业传达信息、推进项目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之一。年底高发期,项目会、策划会、协调会、年终总结会、客户答谢会、业界颁奖会……甚至包括能抽奖的公司年会,都让很多人疲惫不堪。

豆瓣上,有怨念爆棚的小伙伴建了“一开会就犯困”“一开会就想死”“讨厌开会”等小组。微博热门话题“开会要用四个小时的公司,该不该辞职”下,一条“四小时只是热身,我们都是夜总会(夜里总是开会)”的评论,也引得网友大呼深受其害,深有同感——被各种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会议塞满的一天,不知不觉就荒废了。

《2018中国职场人生存状态大调查》里,关于“职场的爱与怕”的数据显示,快下班时被要求开会或加班,是职场人最讨厌的事情之一。有人会反驳:这年头哪个公司不开会?不加班不开会的公司都不是好公司。可事实上,不同公司的会议效率和质量,真的参差不齐。

如果你有幸在冗长、无聊的会议中保持清醒,环顾四周,不难发现,主讲人唾沫横飞,而台下,有些人早已元神出窍,去了二次元世界或五维空间。为什么别人家的会议,半小时即可确定下个季度的运营方向,再看自己,讨论了仨小时,只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明天or下周再会,我们讨论一下具体细节。

有人说,这是员工的个人问题:会议态度不认真,开会时无所事事,百无聊赖,才有这样的想法。也有人说,领导只有把大家号召在一起才有存在感,不管是否喜欢,能否保质保量,开就对了。其实,发言随意、议题杂乱、进程专横、论争粗鲁、决定草率、时间冗长、活动形式化……我们只是参与最多的会,却没注重开会技巧而已。

开会,人类发明的一种玄学仪式

会议作为不少上班族心中的一根刺,能解决很多问题。如果没有解决,那么一定是开得还不够。

有一种头脑风暴叫口嗨会

常规会议采用“一C位多辅助”阵型,即一人说话,其他人补充+附和。这种七嘴八舌的设置,往往漫无边际、耗费精力,很容易变成“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口嗨会。大家围绕所谓的会议精神讨论半天,比原本计划时长硬生生拖出一倍,却对实质性的东西避而不谈,最后连整理出一份完善的会议记录都费劲。

有一种群口相声叫茶话会

快到点了,参会者着手准备的不是会议资料或PPT,而是倒满水的茶杯。偏题和跑题是开会的必走流程,一些部门内的“小/短会”尤其,谁不小心提了一嘴热点或八卦,吐槽与扯淡就像大坝泄洪,气氛比讨论正经话题热烈得多。这种关起门来的“茶话会”,虽然浪费时间,倒也有着促进小团体感情的益处,大有一种“我们是一伙”的认同感。

有一种部门讨论叫撕×会

明明只需要几个人的前期策划会,硬生生开成了各部门“提提建议”的项目统筹会。可与会人越多,越容易争锋相对。你看,各方落座泾渭分明,虽然嘴上不承认,但平时结下的梁子,在“我不是来吵架的”“并不是针对个人”的言语中欲盖弥彰。没错,我就是想跟你掰扯掰扯,早就看你不顺眼了咋的?撕×场面一触即发。

有一种实时营业叫次元会

自打有了微信群,视频和语音会议的频率远超线下。不论你在午休、在吃饭还是在休假,无论你在老家、在开车还是在厕所,都有可能莫名地被拉入一个陌生群聊,然后疯狂被@。而当会议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阻隔,很多人对从天而降的主题或内容都不甚了解,没时间充分准备相应资料,只是你一言我一语,几乎下不了决断。

有一种下班梦魇叫突袭会

比起固定周期的定点例会,突袭式会议毫无规律可言,充满了随机的“惊喜”。它可能是领导在周五下班前的“挽留”,而你不得不退掉买好的电影票;也可能一开始通知“简单碰一下”,而最终成为一场马拉松式拉锯。有人说,这是管理层焦虑密集的体现,他们总担心没有充分、及时地沟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我们讨厌的不是开会,是无意义的延长

散漫且无效的讨论、个人表演主义的solo、俗气的“舔老板”幻灯片和沉默但脱不开身的大多数,会议扎堆涌现,当中有用的议程只占了极少部分,这让很多职场中人感到连做好本职工作的时间和精力都被掏空了。

《哈佛商业评论》调查显示,在93%的企业中,一个每周一次的常务会议可能都是低效率。那些原本应该在埋头苦干的白领,如今把大半的时间用在了包装工作总结、研究汇报话术等行为上,殊不知会议不是目的,执行结果才是。所以,有事多沟通,没事散了吧。

新闻推荐

邓州一男子看病时拒绝入院治疗在医院门口自残 已无生命危险

河南南阳邓州市公安局新华派出所官方微博@邓州新华派出所11月18日中午发布关于“邓州市中心医院门前有人自残”的情况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