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高谈阔论】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朗读者

安徽工人日报 2019-11-18 02:36 大字

有人给我传了一个帖子,说的是相关阅读的先进经验,也即是在人工智能迅猛进展的当下,数字化的“朗读”资源如何促进儿童教育的论述,经验还引述有家长的切实体验,说是有“艺术家”般的数字化“朗读者”相伴,孩童进展可见,自己也获得了很大程度的“解放”。

客观说,“解放”一定是有的。对众多望子成龙的家长来说,若笃信亲自给孩子声情并茂地大声朗读书卷有益孩子的成长,那么,手捧书籍费时耗力地给下一代朗(阅)读是免不了的。现而今,各种各样的数字化阅读利器,比如APP、MP3,以及线上定时传播的朗读时段,都可以在陪伴孩子阅读的时光里替代曾经的亲自朗(阅)读。而且,除了智能化的数字(机械)阅读,真人版的(貌似艺术家表演的)情感诵读资源也日渐变得随手可得……

在这样的前提下,借助数字化的阅读设备(收音机),或者直接用手机,取代“繁忙”的自己,为孩子继续保有日常的,或者还是有规律的听读生活,初看起来的确是可以考虑的选择。

不过,这类替换方式,未必是优化选项。尽管相关的研究尚未展开,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常识的角度对之进行梳理解析一下。

以现有的情形来说,“数字阅读”的主流,依旧是智能识别文字的有声阅读,且阅读语速和情境语调可以调节,只要有电子书,通常都可以进入听读模式。再有就是时下正流行开来的,由出版机构或相关科技公司推出的真人版数字语音书籍,其中不乏重金约请演艺人员录制的,“艺术家”般顿挫有致、情感丰富的有声书籍。

毋庸讳言,这些进步改良了阅读生态,或有保护视力之功,同时,也切实助益了阅读生活,人们甚至能够在做家务时,在无聊拥挤的上下班途中享受阅读——听读。

然而,如要站在亲子阅读(共读、陪读)的立场上,我们可能还是不能太过于理想化。撇开理解层面的歧义误读,真情实意缺乏的夸张,也会造成负面效应。最关键的,还是没有沟通和交流。

说到交流,家长的朗声阅读显然就有着无可比拟的实效,即便是您的普通话有“不懂话”的嫌疑——你显然比机器更了解个性化的孩子,显然可以用他最容易明白的话语来讲解,来回复他可能在听读过程中提出的“古怪”问题,无论是绘本还是字书。亲子之间,有共同的生活(文化)背景(环境)和体验,无论您表演的情绪是否科学,孩子都更容易明白、更容易理解,而孩子的问题提出,甚或是纠缠于你的共同探讨,甚至是翻身贴近书籍的探寻,都可以为阅读活动添彩。再有(根据孩子意欲)随时随地暂停阅读的“书外”对话,以及精彩立时重温的重复阅读等,这些高效的阅读功用,都是“数字阅读”难以完成的任务——孰优孰劣显而易见。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亲情互动,必定会营建出更和谐、更亲密,更容易相互理解、沟通的亲缘关系,而且有益于贯通整个生活领域的相互兼容:在孩子书山漫步的同时也贴近了亲爱的您。而您也会在尽心为孩子服务的时光流逝里,进一步的塑性自己——经典的重复阅读总是有意外收获的。

不仅如此,有实验表明,在您坦然地大声诵读进程中,还会逐步促成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对那些自信心不足或者腼腆的来说,尤其如此。而对那些信心已经满满的孩子而言,同样有进一步优化自信的作用——完全不需要担心过分的自信心爆棚,因为经典书籍的阅读一定会抑制盲目的激情元素。

这显然已经超越了阅读本身的意义。

总之,作为家长的您,在孩子听书程序中的亲历而为,会散射出宽广而有益的影响,对孩子而言,这种影响甚至可能是深刻的。

诚然,家长们自认为自己都忙得很,近乎忙得没时间陪伴孩子——无论是娱乐还是阅读,就怕您是忙着带孩子上课外课,琴棋书画、足球篮球的一通赶场……如果真的想解放自己,这些才是应该掂量的吧?至于所谓解放自己朗读的数字阅读代替方案这种东西,我以为还需要更仔细的掂量掂量。

新闻推荐

12岁少女遭性侵两度怀孕:一家四口智力残障 嫌犯未锁定

经历约40分钟人工终止妊娠手术后,12岁女孩小文(化名)被推了出来。智力测试仅有34分的她并不清楚,这场手术意味着什么,她只记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