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商家促销打折招数多,专家教你见招拆招!

皖江晚报 2019-11-11 04:30 大字

随着“双十一”临近,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花式减价规则,其中一些优惠套路缺乏诚意,使消费者对这个号称“年度价格最优”的购物节产生倦怠。

“双十一”活动分为预热期、专场期、爆发期、返场期等,各阶段不同的游戏规则已经“劝退”了不少网友。“养红包”“盖楼”“预付立减”“付定金打X折”等庞杂的促销规则,让不少网友直呼:“没点奥数功底,都不配过‘双十一’了!”

记者在某电商旗舰店看到,一款商品的优惠包含预售、定金、店铺券、随机红包、购物津贴及满减;加购3款商品即有机会1元清空购物车;当天累计实付前10的买家获赠价值2000元商品等。此外,全民开喵铺、组队盖楼大挑战、拉人赢红包等活动也在考验消费者的“综合运算能力”。

今年首次推出的“双十一合伙人”计划,通过完成任务积累能量值的方式换取购物红包,依托社交网络进行“组队”。不少网民近期都收到了邀请其为好友战队助力的链接。有网友表示“钱没分到多少,欠下的人情都快还不起了。”当用户付出了时间、精力乃至人际关系后的“丢失感”多过省钱带来的“获得感”,则会逐渐丧失对平台的信任。

记者从一些商品以往的购买评论中注意到,某些商品早在其他活动中就进行过减价优惠,价格基本与双11当天持平。有些店家甚至会在“双十一”前事先抬高售价,大打“价格迷雾阵”。不实促销让消费者雾里看花,经过优惠叠加后,到手的价格相较于原价并未降低许多。

面对商家打折招数,有关专家教你见招拆招。

选择经营资质齐全、规模大、信誉度高的网店、自营商城和第三方购物平台,选购过程中需擦亮眼睛,货比三家,从“质”“价”中择优。

查询官方信息,在拨打商家客服电话咨询时仔细确认其是否为官方电话。

理性消费,拒绝“限量”“秒杀”等营销噱头,避免冲动消费。

专家同时指出,作为全球商贸盛会,不能只要求消费者练就“火眼金睛”,更需要加强监管和社会共治。

■相关新闻

警方提醒购物谨防受骗

领取红包或优惠券。称提前领取红包或优惠券到“双十一”当天可抵用并通过附带链接或二维码等信息,诱导受害者点击、扫描,或用各种理由要求提前付款。

升级网银或其他账号。通过伪基站发送短信或邮件,称消费者网银需要升级,不然“双十一”无法使用,并附带虚假银行网址链接,诱骗受害人点击,填写银行卡号、身份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提前付款或支付订金。以低价骗取消费者提前付款,或支付订金,称当天可以获得更多优惠,消费者一旦提前预付后,要么享受不到既定的优惠,要么直接无法购买商品或联系卖家。

非第三方平台支付。称通过支付宝或第三方支付手续费较高,如果直接转账可以优惠,或直接伪造平台网页诱导受害者付款。一旦转账或填写相关信息,不但不发货失去联系,甚至账户被盗取。

买家服务受限。称用户等级不够、服务受限,无法购买相关产品或订单失效,以升级账户等为名,诱导用户点击木马链接、扫描带有木马或后门程序的二维码、开通“亲密付”或其他不常用功能,并进行转账等操作,以此来实施诈骗。

低价售假。通过短信、网页等途径发布低价促销信息,以低价吸引消费者,实则卖出去的商品多为假货或劣质产品。

购物中奖(以低价购买或支付邮费)。用户购买商品后,卖家称只需支付邮费或享受折扣购买某商品,让用户以为自己运气好中了奖,实则商品本身价格低廉甚至粗制滥造。

二手交易。称自己有二手物品需要出售,“双十一”期间享受优惠,以各种理由诱导受害者付款,实则商品多为假冒或等受害人支付定金或付款后便无法联系。

据新华社电

新闻推荐

汇聚各界智慧力量 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市政协举办网络电视社情民意大讲堂 汪建中出席

本报讯(记者王太新)今年是创建突破年,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和短板,又该如何破解?11月7日上午,市政协以“助力文明城市创建”为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