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莫让人才标准“走样” 汪志

来宾日报 2019-11-01 08:43 大字

我生活的地方有一家中型企业,年初,因公司项目扩建需要招聘几名大学生,可到人才市场选聘时,却定了很多“双重标准”。比如,必须是985、211学校的毕业生,男性,本市人,三年内不准谈对象和结婚等,结果当然没有人敢来应聘。

无独有偶,另一家企业领导也是大谈人才战略,人才如何重要等,可近几年来招聘的人才,最低的是大专毕业生、高的则有本科生乃至研究生,有学历的人才比比皆是,可在使用人才时却没了标准。一些大专生学以非用,被企业安排去看大门,人才在这个企业成了摆设,纯粹在“装门面”,到头来很多大学生都辞职了,企业最终关门歇业。

根据我的调查了解,像上述这种“选用人才标准”和“使用人才标准”的“双重标准”不良现象,眼下在一些企业和部门非常普遍,以致造成一些地方人才济济,大学毕业生却无法安排就业;相反,一些企业及部门大喊“招聘不到大学生,大学生留不住”。而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近几年来一些单位衡量人才的标准颇有些离奇,如留洋归来的是人才,国内培养的不算人才,甚至还要拿了“洋博士”、拒绝国外十几万美元的年薪而归国的才是人才;在外单位的是人才,本单位的就不是人才;要调走的才是人才,愿意留下的就不是人才;男的是人才,女的就不是人才……如此人才“双重标准”,其最终结果不仅毁了人才,吓跑了人才,而且还会给人才的选聘和使用蒙上了一层阴影。

实际上,很多企业并不一定真的没有人才,而在于衡量和选拔使用人才的标准上出了问题以及人才的成长环境和选用机制出了问题。如果不从这些根本问题上着手,恐怕只能是“睫在眼前看不见”“墙内开花墙外香”或者“招来女婿气跑儿子”等,即便有了人才也会流失,引进的人才也难以人尽其用,这才是造成一些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症结所在。

新闻推荐

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 力求主题教育实效系列谈之⑨

怀新平“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这是中国革命博物馆珍藏的一份入党誓词,也是我们党现存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