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是为了教育,教育不是为了减负
■观察家
不应因一些质疑声音就去动摇教育减负大方向,但家长们的声音也提了个醒:减负应该是个系统工程,须全面考虑、认真谋划、稳步推进。
网络热传的《南京家长已疯》有了下文。新京报报道,针对近期引起热议的南京市“减负=制造学渣”话题,南京市教育局回应称,是由于存在对督察工作理解不准确、执行规定简单化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和部分家长的误解。此外,南京市教育局还指出,要规范执行上级要求,防止和纠正执行简单化、形式化、机械化现象,持续推进规范化办学。
面对舆论争议,南京市教育部门迅速回应,承认可能存在的“执行规定简单化”的问题,并承诺纠偏,这种积极反思的态度和主动作为的行为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此次南京减负风波与之前浙江减负方案引发的议论,在舆论的反应上有一些共性,值得认真思考。最重要的一点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公众开始关注减负的副作用,“减负=制造学渣”就是其中的代表性声音。
而回应中提到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作业、考试、教育评价应继续坚持,并不断提高其针对性、有效性”、“要在把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减下去的同时,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就是针对“减负=制造学渣”的民众焦虑,进一步提出的建设性解决方案,如果能有效落实,能在相当程度上击退舆论场上空弥漫的焦虑情绪。
其实,人们除了担心减负过度影响教学质量之外,也担心教育不公平。具体而言,校内教学内容压缩之后,校外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财力。经济条件不好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无形中被拉开差距,这种声音虽然有时候表达得较为极端,但家长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当然不应因为这些质疑的声音,就去动摇教育减负的大方向,但家长们的声音也提了个醒:减负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全面考虑、认真谋划、稳步推进。在减负的过程中,教育部门、学校与家长之间要密切沟通,提前做好沟通,将会减少许多无端的猜测与担忧。
首先,各方应该达成一个共识:减负是为了教育,教育不是为了减负。减负是为了消除应试教育中那些违背人性、浪费时间的弊端,“倒洗澡水”的同时,“孩子”肯定是要留下来的。所以各地在制定减负方案的时候,理应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前提。
那些合理的作业、考试,不能以减负之名取消,否则就有掩耳盗铃的嫌疑。对于已经制定的减负方案,如果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不适应的状况,也应及时调整改进。
在减少文化课压力的同时,体育课、艺术课这些课程也要开足、开好。尤其对于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来说,师资、设备必须保障到位,不能把素质课变成“放羊课”。
对于家长遇到的一些现实的问题,也要提前做好预案,防止家长认为减负是学校将责任甩给家长。比如双职工家庭普遍会遇到孩子放学太早无处可去的问题。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地方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把课后服务提上了日程。浙江中小学生“减负33条”里也有一条,全面实施小学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
教育是人生大事,家庭大事,一举一动都会牵动亿万人心。各方充分交流,广泛讨论,才能消除偏见、解决分歧。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孩子,只要这个出发点不动摇,改革过程中的障碍必定能够跨越。
□西坡(媒体人)
新闻推荐
利用大数据来“搭讪”的人,不过是个行走的略显油腻的数据引擎,又如何散发魅力和真诚呢?据媒体报道,近日,多款“恋爱话术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