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远去的故乡

亳州晚报 2019-10-30 08:15 大字

◎郑平

一转眼,进城二十多年了。

因老父亲尚在,隔三差五我都要抽空回老家一趟的。我几次劝说父亲到城里住,可是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父亲说,住城里有啥稀罕的,整天给关在鸟笼里一样,管叫人憋死,住在城市,一睁开眼就得花钱,哪有农村好,地里种的有菜,只要有面吃,不花一分钱都能过一个月。这是父亲不愿进城的理由。

每次回去,都要和父亲聊聊天,聊聊近期村庄发生的事,聊聊左邻右舍。父亲谈论最多的话题是村里某某人偏瘫了,邻村又有某某人死了,某某人在外地打工发财了,某某人盖了一座小洋楼,某某人买了小轿车……

父亲已过古稀之年,也许是年龄大了,一个话题能来回说几次,甚至我每次回去,他都会重复上次说过的事。父亲的头发已花白,牙齿也掉了多半。看着父亲一年年衰老,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想象父亲年轻时,是多么讲究体面的人,如今,裤腿总是穿得一条长、一条短,褂子总是扣错扣子,内衣领子也是一边竖立着,一边半卷着。

我每次回老家都要在村里转几圈,看到的是十家有八家关门闭户。门头廊檐下都扯满蜘蛛网,门锁也锈迹斑斑。大门前或院子外墙根长满杂草,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父亲说,这几年村里年轻人都进城或到浙江、上海、广东打工去了,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才回来一趟。留在家里的都是六十多岁的人,或者是偏瘫了不能出去干活的。

父亲平时喜欢打牌,都是村里几个老年人,有时候凑不够手,就喊上邻村的李大叔或秃子爷。我前几年回老家,父亲不是在二大爷家打麻将,就是在三叔家来牌九,可是,近几年回家不见父亲打牌了。父亲说,凑不够手了,几个老头子都先他去了。

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说,咱村要拆迁了,大队干部领着一群穿蓝工作服的一家家进行登记。我说,拆迁是好事,以后您老人家也可住高楼大厦了,可是,父亲说,我不稀罕住啥高楼,就住这小院好,喂几只鸡,养一条狗,多得劲。

父亲的固执并挡不住新村规划,我们村和周边的几个村都被拆迁了。父亲被我接进了城。尽管父亲不习惯城市生活,但是,因一时“无家可归”,不得不硬着头皮住了下来。进城后,父亲不辨方向,不敢出门,整天在家里看电视。后来,我带父亲出去几趟,到附近的广场溜溜,到商场转转。当我和妻子都上班走了,父亲就下楼到小区小广场上和几个老年人聊天,有时候自己也到街上走走。不过,每次吃饭时,父亲唠叨最多的还是老家的人和事。

李大庄、朱庄、芮庄、张竹园、王楼、小杨庄等,这些熟悉的村庄以后再也找不到了。谈起这几个村庄,父亲有更多的感情,因为那是他大半辈子生活过的地方,有他的庄稼和前村后庄的亲友。龙湾村,是我的故乡,人老几辈子生活的地方,发生过多少故事,讲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村西头的那口水塘,是大婶、大娘、二奶、花嫂洗衣服的地方,水塘东南角有棵大柳树,柳树下有块大青石板,是锤打湿衣服的,木棒槌敲打湿衣服发出“扑打扑打”的清脆声,能传到村东头。一到夏季,我们这帮鸟孩子就到水塘里游泳,还在水里打水仗。雨过天晴,池塘里蛙声一片。

村东头的老砖井,有一百多年了。听老年人说井底有一只金蛤蟆,谁也没见过,都是一辈辈传说的。只要半夜听到金蛤蟆的叫声,不出三天必然下大雨。如今,那口老砖井已三十多年没有人去打水了,井口用一块红色的石磨盘盖住,井口周围长满杂草。

随着城镇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村庄在消失,许多农村人都住上了楼房,人们都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但是,留在记忆中的故乡仍让我时常怀念。炊烟袅袅的农家小院,夕阳下赶着羊群、哼唱着小曲回村的拐子叔。打麦场、麦秸垛、乡亲们谈天说地的饭场,还有二奶家的大黄狗在村头追赶芦花鸡的画面……只有在记忆中慢慢回想。

新闻推荐

相信法治和爱的力量吧!

新华社记者大连一起被害人和加害人均系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近日在网络上引发不少讨论,其中有关刑事责任年龄的争论较多。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