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对子女说“不”,实在太难了?

北海晚报 2019-10-28 17:05 大字

买房,某种程度上是年轻人结婚生子的前提,更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种默契和义务。要么“家底厚的父母全款买下”,要么“父母掏首付,子女还月供”,可对天天打造“独立”形象的年轻人来说,买房这个坑,还得靠自己填上。

只要儿女过得好……

一人买房,全家上阵。在操劳儿女烦心事上,爹妈远比我们想得多。

结婚是头等大事

中国就这样,在父母保守求稳的观念中,尽早买房是结婚所需。尤其在相亲市场上“房车”已成男性找寻幸福的敲门砖,没有一套完全产权的房子,就明显处于劣势地位。更何况在国产式父母眼中,租房永远只是一个暂时歇脚处,要想摆脱陌生城市带来的虚无感,尽快安定下来,还是得有“一房傍身”。虽说这年代,可能遇上愿意与自己一起打拼,共同还“按揭”的对象,但结婚后还“按揭”的夫妇,生活中发生摩擦的概率也更高。

重新找回价值感

现代中国父母之所以疲累,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很努力地为子女活着。住大房子、雇保姆、送名校,父母努力赚钱去实现这些所谓的目标时,都是为了儿女,只要他们开心。而当孩子逐渐长大、离家,摆出一副独立姿态与自己的示好“抗衡”时,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一如既往地需要他们。为子女买房,不是钱多而是情感过量,只有这样,他们才觉得重新找回了价值感。

弥补过去的遗憾

很多时候,亲子关系是复杂的,父母同我们一样不知道如何以一个健康的、适应性的方式去处理亲密关系,去正确表达爱。哪怕是在买房这件事上,有些父母因早年生活不如意,因此就希望自家孩子过得比自己幸福。他们给予物质辅助、重金支持,不过是希望孩子能实现自己当年的愿望,弥补过去的遗憾。

逻辑鬼才之话术

一边嫌弃自己的原生家庭,满口“父母皆祸害”,一边又在心底里盘算如何“优雅”地向父母要房。这届年轻人,嗤之以鼻却又趋之若鹜的事儿,干得还少么?

不是老人变坏了,是坏人变老了

曾有网友仿照道格拉斯·亚当斯的科技三定律,写出一个“代际三定律”:任何我们上一代的人永远都是泥古不化的古板货色;任何我们这一代的人都将成为改变世界的中坚力量;任何我们下一代的人永远都是注定要垮掉的一代。想想的确是这样,每逢争议性的社会热点,上瞧不起“变坏的老人”,下看不上“熊孩子”,总是我们这一代人。要么搬出一个固定式的标准答案声讨老人,要么继续埋汰下一代,但生而为人,都一样,谁也别看不起谁。

Ta还是个孩子,千万不要放过Ta

前段时间,“孩子飞机上哭闹母亲与年轻乘客互怼”一事上了热搜,本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传到网上,却成一场大波澜。其实换个角度看,婴儿的哭闹,是飞机经济舱、火车二等座、电影院普通厅的标配,此外,这些空间中含有的汗臭味、脚臭味、厕所味、劣质且浓烈的香水味等等,皆是年轻人所有厌恶的元素。可是,对年轻人来说,即使你月薪五千,在朋友圈里晒着每月上万的生活,一旦面对钱包干瘪的真相,生活就是很糟。

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这人没有

网络的确改善了生活,但它也的确放大了人性的丑恶。有人为博取眼球而制造舆论导向,便有人占据在道德制高点,用暴力语言“伸张正义”。可生活中,双标的他们,一边谴责别人,一边跟着别人做同样的事。他们对于事件真相的求知,远没有对事件的窥探来得更有欲望。这里,还是梁漱溟说得巧妙:“不要在人格上轻易怀疑人家,不要在见识上过于相信自己。”

七嘴八舌

@幸孕姐:短视频平台贩卖孩子童真的“啃小族”父母,与“啃老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印象君: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的父母而言,对孩子说“不”,实在太难了。

各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每对父母的计划不一

“前半生把孩子养大,后半生为孩子买房”已成大部分国产家长的宿命,他们自身也默认了“我存钱不给子女花给谁花”的标准传统观念。不过各个家庭情况不同,父母的计划也不一样。有些父母不忍看到年轻人在重压下挣扎,便早早准备好房。但也有父母摆脱了“捆绑家庭买房”的困局,对孩子在信中写道“房子如同一个人的人生和未来,也需要自己去争取”这句话。

所以,围绕“父母该不该给孩子买房”这个话题,当下年轻人不应去争议父母有无能力,有无恩情,毕竟,当能力配不上欲望的时候,也只能自己扛下去。(本版图文来源:城报)

新闻推荐

双十一“奥数级”优惠 只见套路不见真诚

“满XX减XX”“抢XX减XX”“前XX名半价”“付定金打X折”“疯狂抢X元劵”“定金XXX抵XXX元”……当频繁看到类似的大字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