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复杂多样的童年风景 读缪克构长篇小说《漂流瓶》
——读缪克构长篇小说《漂流瓶》 □郝瑞娟
缪克构的长篇儿童小说《漂流瓶》,以一个神秘的漂流瓶引出,讲述了少年“我”在父亲出海失踪后被接到新的家庭开启一段喜乐悲欢成长之旅的故事,作者将漂流瓶奇幻的魔力与现实生活中“我”的人生际遇结合起来,用孩童的眼光写出儿童成长路上特有的趣味和忧伤。
漂流瓶原本是茫茫大海中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交流工具,作者在小说的一开头就让奇特漂流瓶出场。父亲出海时偶然带回来一只漂流瓶,它不仅可以不断复制,自由长大,而且还能影响周遭世界。在它被打开的一刻总会有无法预知的事情发生,它会让弹涂鱼消失又复现,会将唱着婉转歌谣的五色鸟吸引来又让它莫名死去。漂流瓶的秘密让人捉摸不定,它带来的喜悦令人向往,悲伤让人心生恐惧,正当“我”无法招架漂流瓶带来的大悲大喜时,感受到父亲的指点,“有哭泣,也有欢笑,这就是你以后要面对的生活”。事实果真如此,父亲消失之后,“我”被接到新的家庭成为香火延续的继承者,在新生活中,当“我”享受专属的房间,结识朋友,玩游戏,品美食,听唱词,逛集市时是那么的兴奋激动,充满期待;当“我”忍着饥饿做农活,被批评打骂,被威胁,被冷落,被禁足时,内心是那么的难过沮丧,气馁失望。漂流瓶特异功能仿佛预示着父亲不在时“我”将要面临的生活,有苦涩,也有欢乐,安逸之时难免有波折,困顿之处生出新的希望。
精巧的构思之外,作者还用温情的笔触将儿童的童真童趣予以表现。“我”沉浸在梭子蟹、梅童鱼、海螺构成的童话世界中,少年茂科专注于自己的扁鼓,牛津琴,三粒板之间,当“我”和茂科相遇,便构成了完整而丰富的童年时光。茂科是一个英俊洁净,聪慧机智的少年,虽然他和“我”一样失去父亲,但他成熟、勇敢、有主意,正如他所说的,“没有爸爸,我就做自己的爸爸。”
在《漂流瓶》中,作者通过对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情的描写,再现了江浙海滨乡村生活的真实场景。在小说中给读者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对独具特色的江南饮食文化的刻画。作者不仅介绍了种类丰富的菜品,如虾干、鳗鱼鲞、银蚶、鱼饼、猪油渣、油炸菜丸子、盆菜生、腌菜梗、灯盏糕、藤桥熏鸡、黄鱼鲞烧肉、家烧蝤蠓、葱油蛏子等,还用细腻的笔法详尽地展示出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是何其诱人。这些颇具风味的地方美食,跃然纸上,仿佛近在眼前,让人垂涎欲滴。作者用儿童的眼光向读者展现了嘈杂喧闹的赶集场景。在作者错落有致、细致入微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充盈于文字间的民间原生态文化的活力,既重现了过去乡村集市的风貌习俗,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与留恋。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传统习俗的元素,如二月二龙抬头要理发,五月端午节赛龙舟等传统文化习俗。对“温州鼓词”的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书写成为作者的主要着力点,从说唱鼓词的辅用工具牛筋琴,扁鼓,三粒板,二胡,小抱月,小云锣,小钹到说唱鼓词的分类“门头敲”“平词”“大词”,作者都给予细微的描写。走街串巷的鼓词艺人常常在村里演社戏,办集市,或者村人在红白喜事,孩子满月酒、对周酒(周岁酒)、娶亲,嫁女时被邀请来说唱。说唱的曲目,从神话传说《宝莲灯》、到唐诗经典“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从《西游记》中《猴王出世》到《水浒传》里《杨志卖刀》《鲁提辖拳打郑关西》再到温州鼓词里最经典的《南游大传》,作者不厌其烦的描述,既凸显了地方民俗文化特征,又再现了将近失传的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传达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之,作者用细腻的笔调将儿童简单、纯美、快乐的童年时光表现出来,为我们呈现了复杂多样的童年风景,又在想象与虚构出的艺术空间里加入了现实的社会内容,将一个失去父亲寄居他乡少年的脆弱、敏感的心境表现出来,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教给儿童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困境,获得心灵和精神的成长。
《漂流瓶》
作者:缪克构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新闻推荐
大惊失色 亡妻手机已随葬 微信步数仍更新 杭州一男子发现蹊跷后报警,警方将盗墓贼抓获
犯罪嫌疑人在指认现场。据《钱江晚报》“我不怕鬼,但是我怕他(警察)!”10月23日,在指认作案现场的时候,犯罪嫌疑人朱某说了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