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复旦新闻学院九十周年院庆报展:报纸是历史的第一版底稿

澎湃新闻 2019-10-26 20:36 大字

“从一定意义上说,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我们做新闻的人是随着历史一起成长的,近距离感受国家发展的脉动。”10月26日,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九十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

当天,复旦大学文科图书馆举行了“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后中外珍报展”揭幕仪式。该展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策展,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图书馆协同主办。

谈及办展的初衷,张力奋表示,该报展意在回望印刷文明,追溯传媒演进,向新闻人脱帽致敬。

“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后中外珍报展”。 澎湃新闻记者 吴怡 图

90份报刊跨度300多年

澎湃新闻从展览现场了解到,此次展出的90份中外报刊,除《申报》创刊号之外均为原件,藏品源自全球各大洲数十个国家,最早的一份刊印于17世纪中叶,最近的则刊印于21世纪,跨度300多年。

张力奋介绍,90份中外报刊包含着新闻学院创立90周年的寓意,甄选时不仅需考量出版物自身的新闻史价值,而且要考虑新闻内容的历史意义,同时平衡报刊的地域与国家分布。

在揭幕仪式上,复旦大学老新闻系副主任、教授董荣华回忆称,1935年10月,复旦大学30周年校庆之际,新闻学系曾举办“首届世界报纸展览会”,今年的中外珍报展可被视为第二届,是历史的延续。

“历史的第一版底稿”

该展览也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九十华诞献礼活动之一。作为策展人的张力奋认为,过往200多年,报纸已成为人类文明与思想的“百科全书”,是历史的第一版底稿。

此次展出的报刊也记载着多个重大历史事件,包括1977年《人民日报》刊载的《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1979年《解放日报》突破了党报不刊登社会新闻的禁区,以及诸多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新闻。

在这些展示报纸中,张力奋花最长时间找到的,是深圳特区最早的报纸:80年代的“蛇口通讯报”,现今几已绝版。当时,在期数不全的情况下,藏家不肯单卖,开出了一万元的高价,张力奋为了收藏还是买了下来。

电子报是报纸的延续

此次《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后中外珍报展》一楼的展览,从十七世纪西方最早绘制、出版的中国地图集《中国新图志》开始,以2016年《东方早报》休刊转型新媒体平台“澎湃新闻”为结束,也预示着新闻行业步入了新媒体时代。

“电子报也是另外一种“报纸”,只是介质变了。”张力奋认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可能不会再读报纸,但要知道报纸在文明中的作用,尤其在如今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人们要学会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从这次展览可以看到报纸发展、国家发展以及新闻事业发展的进程。这也是一份传承,时代在不断变化,但永远都不要忘了新闻人是从这个地方起步的。”米博华说。

在揭幕仪式现场,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宣布,11月25日之后,“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后中外珍报展”将移师到其他地方开放给更多读者、市民。

新闻推荐

涉嫌在香港机场袭击付国豪的男子申请保释再次被拒

因涉嫌袭击《环球时报》记者付国豪、被控4项控罪的何姓男子10月25日在香港高等法院再次申请保释被拒,还押监房看管。《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