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第一书记”工作日志里的家国情怀

西南商报 2019-10-23 14:36 大字

“第一书记”工作日志里的家国情怀

——追记重庆市酉阳苍岭镇大河口村扶贫干部冉景清

10月16日清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苍岭镇卫生院里挤满了人。临近中午11时,小小的卫生院竟挤进了300余人。

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的是送别一位曾经带给人们温暖和笑声的扶贫干部——大河口村扶贫“第一书记”冉景清。

苍岭细雨,下了一夜。雨夜里,与同事通宵加班的冉景清心源性猝死,年仅41岁。

10月15日,冉景清在工作日志里写下了16日和17日的工作安排。然而,这两天及其后所有的工作,他再也没有机会完成。

在他一年零十个月的驻村工作日志里,记录着他驻村后每一天的工作内容,也记录了一位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与担当,体现了这位“第一书记”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1月22日 星期一 今天是接受组织的重托后第一天到大河口村上班,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表。说实话之所以激动,主要是因为自身无基层工作经验,害怕干不好这项工作。心虽忐忑,但还是按照拟定计划召开了周一工作队例会,效果还出奇的良好,心甚慰”

初到大河口村,冉景清的心情是激动的,可苍岭镇分管大河口村驻村脱贫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樊翔却暗暗叫苦:“听说新来的‘第一书记’是坐办公室多年的机关干部,缺少基层工作经验。”

“大河口村整村脱贫工作点多面广,任务重,时间紧,对基层干部素质要求特别高。”樊翔说,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有女不嫁南溪沟,早晨一碗眼屎饭,黑了一背刺疙篼”,形象地描述了大河口村的贫穷。

然而,初见冉景清,樊翔就打消了顾虑,“热情、随和,没有一点架子,一看就是一个做群众工作的好手。”

虽然长年坐办公室,但冉景清从事了5年信访维稳工作,他对经手的案件、人物如数家珍,对来访群众耐心细致,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

2018年1月,酉阳对全县驻村工作队进行调整优化,冉景清主动请战,卷起铺盖到大河口村扎下了根。他坚持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把每个贫困户乃至所有村民都当成亲人,每月“串门式”地在全村开展全覆盖循环式走访。

驻村工作的点滴,冉景清都记录在工作日志里,他写道:“2月14日 星期三 到贫困户石邦昌、李军、赵昭海家慰问走访,下午回家过年。说实在的,通过走访这些贫困户后,我原先沉重的心情有所缓解。因为通过前几年的帮扶,我村贫困户均有较大幅度的转变,家庭收入和生活都有了长足的改变,心甚慰。”

全村公认最难打交道的石邦昌,在冉景清到任后,不仅脸上经常挂着微笑,还不时主动与村民打招呼。

原来,冉景清时常到石邦昌家里与他交心谈心,鼓励石邦昌提出困难,并帮忙解决。为了给石邦昌申请残疾证,冉景清亲自采集证据,到相关部门递申请、跑程序。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冉景清为自己做的一件件事情,石邦昌看在眼里,记在心里。10月16日,闻讯赶到镇卫生院的石邦昌早已泣不成声。

这样的事不胜枚举,冉景清记挂着村民,村民念着他的好。

于是,10月16日的细雨中,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买来鞭炮、挤满路边,送冉景清最后一程。

“2月28日 星期三 看到我们驻村工作队员杨飞小兄弟高烧不退,好心痛。小伙子很能忍,叫他去输液也不去,好感动。继续走访贫困户”

“最后一程”,或许早有预兆。

翻开冉景清的工作日志,人们发现,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他一直以超乎常人的毅力,怀着为民尽责的使命,在病痛中负重而行——

“1月31日 星期三 今天气候有些好转,虽然身体状况仍然不佳,但还是坚持到1组走访了几户贫困户。”

“2月2日 星期五 今天突然高烧,很难受,在村委会值班休息,下午5点半回家。”

寥寥数语、字里行间,大河口村村支书赵昭伟从中读出了自己一辈子的遗憾:“我们都劝了他好几次,让他去检查调养身体,但他一直没去。早知道情况这么严重了,就是绑也要把他绑到医院去。”

赵昭伟从冉景清的宿舍里找到了十几个药盒。厨房里,冉景清周一抓来的中药还有两服没有熬……

自身的病痛,冉景清总是默默承受、从未声张,可对于他人,他却关怀备至。

冉景清工作日志里提到的“杨飞小兄弟”是一名大学生村官。

“一开始参加工作,我还没有要入党的觉悟。”杨飞回忆,和冉景清共事,他从来不摆架子,而是像一位大哥哥,时常关心自己。

“大河口村党员老龄化较严重,你还年轻,在思想和事业上都应该有追求,生活上有规划……”冉景清经常与杨飞谈心,让杨飞学习相关文件,并让其在每周一的例会上讲见解,谈感想。

正是在冉景清的引领下,杨飞等人迅速成长,许多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10月15日的早晨,秋雨绵绵,赵昭伟的妻子倪英感冒发烧急需输液治疗。

冉景清拦下了发动摩托、准备载着妻子到镇卫生院就医的赵昭伟说:“人已经感冒了,哪里还能吹冷风!”

随后,冉景清和驻村工作队员徐洲开车半个多小时,将两人送到镇卫生院,又马不停蹄赶回村里,与综合专干一起走访贫困户。

今年9月,石邦昌家属从酉阳县城出院,脑梗塞尚未痊愈,行动不便。冉景清了解情况后,由于工作脱不开身,特意请徐洲开着自己的车到县城,将其接回家中,还自掏腰包,向石邦昌捎上了300元钱。

“5月2日—5月6日 星期三至星期日 因孩子眼睛受伤严重,须到重庆治疗,所以向镇党委书记请假前往护理”

一年零十个月的工作日志,冉景清只留了两条给家人:

“4月27日 星期五 因孩子眼睛受伤,向凡书记请假到校看望,晚上返村。”

“5月2日—5月6日 星期三至星期日 因孩子眼睛受伤严重,须到重庆治疗,所以向镇党委书记请假前往护理。”

尽管,他也曾在日记里隐晦地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3月2日 星期五(元宵) 上午走访了石念几家,下午到食堂过元宵,只~~心情有点酸……”

孩子,再也等不回亲爱的爸爸;妻子,再也等不到丈夫践行“一起好好度个假”的诺言。近两年的驻村工作,30天的公休假,冉景清一天都没有休过。

来到大河口村后,为了摸清家底,冉景清一次次放弃休假,深入田间地头、翻山越岭走访农户,掌握村民致贫原因,为其出谋划策,

腿迈开了,车就闲了下来。

“除了偶尔开车回家,他的车变成了全村人的车。”徐洲回忆,谁家亲戚生病了,谁家小孩上学了,谁家装房需拉材料……不用等贫困户开口,冉景清就会主动开车上门接送。

冉景清的车除了载人,还运货。在工作队厨房的角落里还有半箱散装面条。

“面条一大袋50斤,一斤3.5元。全队人都吃,可以吃上两三周。”徐洲说,村里买东西不便,每次有机会到县城,冉景清都会买上一大袋面条。

除了方便,更重要的是,面条价格便宜。

驻村工作队一年有3万元驻村工作经费,徐洲一开始觉得冉景清太傻:“这么节俭是图个啥?”

可一算账,他很快理解了冉景清的做法:今年8月,慰问贫困户,每户数百元不等;今年9月,为彻底解决村民饮水问题,买了1台水泵,花了630元……

“节省归节省,大家生活上还是要过得去。”对于“克扣”了驻村队员的伙食,冉景清感到过意不去,又自费买来猪肉,请人做成肉臊,给大家改善生活。

“一次做一大桶,冻在冰箱里,拌面特别香。”徐洲打开冰箱,肉臊香味依旧,可冉景清这名17年党龄的老党员,却已走完了人生。

陈维灯 周传勇

新闻推荐

南昌一医院回应“输错药”:名写错药对症 涉事护士离岗培训

有媒体报道,10月19日,一名患者在医院就诊时,发现输液瓶上写的名字是别人的。23日上午,澎湃新闻从涉事的南昌市第三医院宣传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