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分享的是寂寞

北海晚报 2019-10-21 16:36 大字

听音乐,是最为自我的事情,自我到几乎和他人没什么关系。而所谓的品位,不过就是遵循内心感受,不断探索自我,然后挑出最适合当下心绪的音乐而已——没人能干扰你的世界,亦没人能阻止你记录下这一刻。

朋友圈,音乐品位的战斗现场

隔空的音乐分享大会,俨然成了个人品味与音乐审美的battle现场。

播放器鄙视链

享受艺术本应是件美妙的事,可音乐圈钩心斗角,杀机四伏,即使在播放器领域也有鄙视链。人们把拥有大量小众歌单,或评论区音乐爱好者个个文采飞扬的APP视作山珍海味,反之,就是臭豆腐或酸辣土豆丝。殊不知,他们所谓的优越感,不过是贬低别人所得,正如梁文道所说,喜欢谈鄙视链的伪文青才是最媚俗的。

流行指数鄙视链

这年头越是流行的,越容易在时代变革中被淘汰,甚至沦为众人耻笑的存在。比如抖音神曲就是坏品位的代名词,一首歌只要出生在网络,火爆于网络,就自带低级原罪。年轻人傲娇地昂起头,转发刚认识的新裤子、盘尼西林,没几个人敢在朋友圈分享《纸短情长》《体面》这些“烂大街”的作品同一派别鄙视链

同样是摇滚,听崔健的人可能会说出“我觉得汪峰都不能算摇滚”那样的话;同样是周杰伦的粉,你要说自己最喜欢《告白气球》,接下来的聊天气氛就会变得很微妙;即使是听同一首歌,你也会发现有人自带“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当然是古尔德1981年录音室版本最佳”的光环。总之那些“优秀的人”,多的是办法在品位这件事上与你“高下立见”。听歌人不完全调查报告

在面对亲朋好友的音乐分享时,我们一般都会做些什么呢?

80%的点赞率

兴之所至,举手之劳,对现代人来说,如批奏折般的点赞,没怎么走心也没什么传播性,上升到支持或认可的意义层面讲,更是浅薄得跟没有一样。不论被点赞方的心中泛起怎样的涟漪,它表达的都只不过是看一个过一个点点头:行,“朕已阅”。

40%的评论率

但凡能找到可倾诉的人,你也不会在朋友圈分享音乐了。同理,有些人在朋友圈看的不是歌曲分享,而是大段堪比青春疼痛文学的配文。当他们与发布者产生同样的感悟时,就会在评论区与其交换心得。有时一句简单的“我懂”,两人就能一来一去回复三百回合。

10%的听歌率

没有人会认真听你分享的音乐,甚至点都不会点开。这不奇怪,因为你也没那么在意别人的音乐品位吧?好友列表里,那些不怎么熟悉的人,单发链接你也不见得会看,还算熟悉却不怎么联系的,大家都更关心彼此的外在、容貌,而非喜好。

2%的私聊率

人这一辈子,遇到性、遇到爱都不稀奇,稀奇的是遇到理解。听你爱听的歌曲,琢磨每句歌词的意味,揣摩每段旋律蕴含的情感……想想就很暧昧。愿意跟你深聊音乐的人,必定与你“有情”。这种情在网络时代难能可贵,是那种熟知彼此品位,不担心对方不听的情。

七嘴八舌

@少女病:到了一定年龄,歌曲库就停止更新了。

@洋葱故事会:音乐确实有高低贵贱之分,目前被公认为low的音乐有以下几大分类:讨厌的人在朋友圈分享的;前任or现任在微博中分享的;公交地铁上陌生人外放的;自己喜欢时没几个人知道,后来火了被一大堆人喜欢的;起床或来电铃声里的……

平凡的生活中,我们选择用音乐来装饰平淡

如今的朋友圈,被赋予了太多社交价值之外的意义:迫于职场压力,它是公司产品的广告位;碍于虚荣颜面,你发的每张照片都是P过的;苦于人设塑造,还得紧跟舆论潮流,转发最新爆文……实在想说真话的时候,大家只敢通过分享音乐,让歌词、旋律替自己表达情绪。

自己的小世界里,音乐像潮水一般在身体里来去起伏,然后达到治愈、慰藉、励志等等功效。如果你喜欢,为什么不能分享给更多人?(本版图文来源:城报)

新闻推荐

磨滩路一面包车与电动车相撞 电驴几乎散架 骑手多处骨折

事故现场。见习记者黄益章晚报讯19日上午7时30分,磨滩路与西环路十字路口附近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微型面包车与一辆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