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为“大数据杀熟”套牢法律缰绳 ■ 韩小乔

安徽日报 2019-10-21 10:33 大字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在官网发布《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对虚假预定、不合理低价游、价格歧视(“大数据杀熟”)、信用监管等问题做出具体规定。其中明确提出,经营者不得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针对不同消费特征的旅游者,对同一产品或服务在相同条件下设置差异化价格,违反规定将面临最高50万元的处罚。

近年来,大数据的运用为消费者创造了便利的消费条件,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商家通过采集个人信息,以更高价格忽悠老客户的“杀熟”现象。有媒体统计显示,51.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曾遇到过“大数据杀熟”。这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也违反了诚信经营的原则,影响行业长远发展。

“大数据杀熟”泛滥,一个重要原因是违法成本过低。有些互联网平台甚至通过简单的道歉就躲过了相关法律处罚。此次对“大数据杀熟”的标准予以界定,并将最高罚款金额上升到50万元,即通过加大惩处力度,提高法律的震慑力和约束力。但与不少互联网旅游在线平台“身价”相比,50万元是否能让违规平台有切肤之痛,并产生预期的规制效果,还有待评估和检验。广泛征求社会建议,建立更有操作性和威慑力的惩罚标准,才能让违规平台受到应有的惩罚,不敢有恃无恐地“杀熟”。

维权成本过高,则是摆在消费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大数据杀熟”有隐蔽性,消费者很难及时发现是否“被杀熟”。一旦接到投诉,平台通常会以产品具体配置不同,因此享受优惠不同、时间点不同等理由进行辩解。另外,不对外公布具体算法、规则和数据,也造成消费者维权举证困难。即使维权成功,消费者也可能耗费巨大精力,陷入“追回一只鸡,得杀一头牛”的尴尬,这使得多数消费者忍气吞声,进而助长了平台侥幸心理。只有从法律层面清除消费者维权障碍,降低维权成本,提高维权效率,才能让消费者重拾信心、主动维权。

商业伦理的塑造、市场秩序的形成并非易事。在新模式发展以及大数据应用中,还会陆续出现新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管理,是整个社会面临的长期挑战。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不断完善法律法规,营造健康公平市场环境,旅游行业才会越来越好。

新闻推荐

未婚同居合法化?人大法工委:时机不成熟 将冲击婚姻登记制

10月18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举行第二次记者会,全国人大法工委发言人臧铁伟在回应有关未婚同居立法时表示,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