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两代人的出生印记

陇东报 2019-10-18 00:54 大字

人一生的命运,一半靠天赋,一半靠后天努力拼搏。像父母孕育孩子,孩子的天赋可以说和时代紧密相连。

想起妻子孕育儿子的过程,那种辛酸无奈,至今让人难以释怀。

1989年3月起,结婚两周年的妻子有了妊娠反应,懵懂无知的我不知该怎么办。妻子开始挑食、嘴馋起来。有次我俩逛乡村集市,妻子盯着饮食摊上的腊汁肉,褐红色的,泛着油光,铁板上烘烤的白面圆烙饼黄酥酥、香喷喷的,让人看了垂涎欲滴。妻子站在肉摊前踟蹰不前,她说她想吃肉夹馍。我问了价格,一块烙饼二角,一份腊汁肉五角,我在口袋里摸索半天,竟掏不出一元钱。我说下次再吃吧,妻子面有不悦之色,但能理解我,说那好,咱们下个集日再说。人虽然往前走着,可却不时回头去瞅腊肉摊。

那时土地承包到户,我家囤里有粮了,肚子能吃饱了,但手里就是缺钱花。后来,妻子妊娠反应强烈,每天几乎不食五谷,就想吃点水果。但是街上水果很少,没钱可买,没啥可吃。时间不长,妻子身体消瘦下去,满脸的妊娠斑,人变了大样,不久患上了贫血症。妻子怀孕5个月后,岳父承包的村里有一处山地果园,虽然大部分果树老化,结的红元帅、黄元帅苹果个头小、品质差,但好歹能解馋,妻子去了娘家,说她每顿只啃几个酸苹果,一直到快分娩时才带着满身疲惫回家。

11月中旬,妻子要分娩了,我家离乡卫生院较远,关键是住院没钱,连几卷卫生纸都买不起。母亲说她可以用土法接生,这儿祖祖辈辈孩子都是这么生的。

母亲吩咐我去取土。我带上铁锹和笼担,从一个偏远的窑洞铲下半担新鲜黄土,回来后,趁着天气晴好的日子,将土反复曝晒晾干,然后用筛子过滤细土,装在塑料袋里。妻子临盆那天,母亲揭去炕上的被褥,垫上绵绵细土,在没有任何消毒设施的情况下,母亲和堂嫂用土法接生,妻子撕心裂肺,差点丧了性命,在混合着热炕、黄土、乳香的窑洞内,儿子呱呱坠地。

出生后的儿子只有两公斤,脑颅上一层厚厚的痂,非常孱弱。儿子没有尿布,妻子只好用不穿的旧衣服剪成片,不但硬且不吸水,儿子屁股经常被濡湿,皮肤有时溃烂,有时出疹子,彻夜哭闹。妻子遵从母亲教诲,三天不下床,十天内没出过窑门。窑洞土炕上挡上一道土坯墙,不通风,不透气,妻子每顿饭不是米汤,就是蒸馍。由于营养短缺,面黄肌瘦,妻子最终落下难治的月子病,至今腰酸腿疼。儿子由于娘胎里就缺营养,身小体弱,疾病缠身。

时间如白驹过隙,眨眼间,三十年一晃而过,我们一家靠着勤劳和不懈努力,先是改变传统种粮结构,改为种植烤烟和经济作物,后来妻子进城开饭馆,不但搬出了潮湿阴暗的窑洞,和城里人一样住进了楼房,同时也给儿子买了结婚住的新楼房。结婚不久,儿媳很快有了身孕。妻子吸取自己的经验教训,把怀孕的儿媳当成“大熊猫”来保护。

妻子天天咨询营养师、上网查询,什么东西利于胎儿发育就给儿媳吃什么。羊肉、牛肉、虾仁等,饮食天天不重复,换样做。听说干鲜果利于胎儿大脑发育,妻子就成批买回核桃、大枣、红小豆、白云豆、腰果仁等,有的炖汤,有的熬粥。妻子告诉儿媳,现在社会好了,政策好了,生孩子不单是家里的大事,也是国之大事。除了安顿儿媳吃好,妻子还带儿媳定期到医院诊断检查,随时调整营养结构,控制儿媳的体重,以免胎儿过大影响孩子出生。

2018年农历6月20晚10点,儿媳住进了属于二级甲等医院的县第一人民医院。因为胎儿头部超过100毫米,为了保证母婴安全,全家人都提心吊胆,建议大夫采取剖腹产。主管的刘大夫多次检查后说胎位正常,顺产应该没问题,顺产的娃娃免疫力强,建议顺产。

听了医生的话,全家人悬着的心放下了。第二天上午9点12分,孙子顺利出生,体重7.8斤,头大脸方,头发乌黑发亮,脑门干净,没一点痂。孙子第一次睁开眼,就能左右瞅人,嘴角带笑,有明显的反应能力。孙子刚出生护士就给打了疫苗,还用上了柔软舒适、吸水性强的婴儿尿不湿。大夫说,这是他见过刚出生的婴儿里最健康、最聪明的孩子。

儿媳经过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呵护,身体逐渐恢复健康,开始母乳喂养。妻子又成了儿媳的营养配方大师,黑乌鸡炖人参、八宝粥、鸡蛋羹、清炖羊肉等,什么食物营养价值高,她就专给做什么。

住院第五天,儿媳、孙子一同出院。令我想不到的是,往常住院先交押金,从那年起,全省实行先住院后缴费制度。儿媳住院5天花费2000多元,出院时仅缴纳500多元,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都变成现实。回家途中,老婆抱着孙子,一路感叹,说如今国家把咱农民的事考虑得这么周到,生在当今时代的娃娃福气可真大。

新闻推荐

不仅自己买还教会老姊妹 备战“双十一” 大妈们学网购

晚报讯(记者李佼)“点点鼠标就能买东西,而且比市场上还便宜,以前嫌麻烦一直没学,现在学会了,感觉太方便了。”近日,家住市中区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