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信息时代该如何帮扶困难大学生

大江晚报 2019-09-27 14:25 大字

眼下,各高校新学期已拉开序幕。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高校通过大数据分析,给困难学生进行精准帮扶,并通过给学生饭卡“偷偷”打钱的方式实施“隐形”资助,既让学生获得相应的经济资助,又充分保护学生的隐私和自尊。

实施有效的“隐形”资助需要基于一个前提,即资助前必须对学生经济状况有准确的了解。掌握学生的经济状况,一个用心的辅导员不难做到。何况眼下大数据时代,学生真实的生活水平,在一定技术手段下,可以一览无余。借助数据分析,甚至可以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因人而异地实施数额和频次不等的精准帮扶。让有限的助学金,最大限度地发挥“雪中送炭”的功效,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如果说“精准”体现了信息时代帮扶的冷静一面,那么“隐形”则传递出亘古不变的人性温暖。这让大江想起我们作为媒体经常会做的一件事——在采访爱心人士捐助困难群体时,我们要求记者尽量避免曝光受助对象的正面相貌,特别是未成年人。扶助贫弱者,是对友善价值观的弘扬。我们在释放善意时,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可能会对受助对象的心理形成微妙的刺激,把一件善事做得不够友善。此外,因为“隐形”,少了些形式主义,多了些务实低调。从前常举行的那些发放资助金的仪式,说实话,出发点通常并非为了受助者。实实在在地让受助者获得必要的帮助,这才是帮扶的真正意义所在。

我们还看到,一些高校在“隐形”资助项目以外也积极探索新的资助方式,比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质提升计划”等,由学校承担一切活动开销,通过一些艺术、体育等技能课程班的免费培训,促进学生资助体系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性资助”延伸。所以,受助的学生要明白,学校费尽心思地帮助自己是为了什么。不是让你“不劳而获”的理所应当,不是让你依旧节衣缩食,把钱花在玩游戏上或者购买不必要的昂贵消费品上,而是让你吃饱穿暖,在没那么窘迫的境况中,更好地完成学业。学成进入社会后,努力奋斗,创造价值,常怀感恩,回报曾经帮助过你的社会。让友善的人性之光,在世间循环延续下去,点亮一代代年轻人的人生梦想。

主持人:邬杨

微信公众号:dajiangsay

新闻推荐

天桥区“四进四送”促创业带就业

本报9月26日讯(记者张素芬通讯员范文亮)为切实做好全区促创业带就业工作,构建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实现政策惠民惠企进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