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岂容高仿公众号成犯罪新工具

皖北晨刊 2019-09-19 16:16 大字

□凌寒

据法制日报报道,今年5月,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的许先生收到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车辆年检短信,便按照短信内容在微信搜索到一个名为“福建车辆年检”的公众号。进入公众号后,许先生通过链接被诱导进一个网址里操作,并按照提示输入银行卡号、身份证号、发动机号、卡密码及短信验证码后,银行账户被转走了2000元。许先生这才发现,自己被骗了。与许先生有着类似经历的人不在少数。

据报道,“高仿公众号”已经形成了代注册、代认证、买粉丝等一条龙“服务”,“六百元包注册认证”在多个平台都大量存在并公然叫卖。不法分子利用平台在公众号注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一些漏洞,混淆身份,误导公众,以非法手段追求经济利益,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了消费者权益,这显然已涉嫌犯罪。

“高仿公众号”猖獗暴露了监管盲区。“高仿公众号”取名容易,成本低廉,却有巨大的利益空间,这使得不良分子趋之若鹜。然而,我国目前尚未有对这类假公众号进行明确规范的行业规定及法规条文,加之平台注册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审核不严、防范不力等漏洞,致使假公众号骗局层出不穷。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法治社会决不允许“高仿公众号”成为诈骗犯罪分子的新工具。监管部门要落实监管责任,健全、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建立监测、研判、预警、处置和追踪的网络安全问题联合处置机制,堵住漏洞。警方也要积极行动,严厉打击利用假公众号行骗的犯罪分子。

谁开发,谁负责,微信等各大网络平台更应该在规避防范问题公众号方面真正发挥核心功能。要进一步完善申请、审核、注册以及管理流程,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及网友举报机制,对异常情况跟踪监管,及时查处。而公众也要提高防范意识,遇到要输入银行卡、身份证号、验证码等关键信息时要提高警惕,发现受骗要及时保留证据并报案,避免误入“高仿公众号”圈套。

新闻推荐

北大医院妇产科医生被打案判决:打人者获刑9个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医生被患者家属殴打一事曾备受社会关注。产妇丈夫郑某因不满医院不给妻子进行剖宫产,酒后拦截辱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