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姜太公《六韬》之考论(四)

黄海晨报 2019-09-03 09:35 大字

张凯飞

姜太公文化研讨系列之三十六

《六韬·垒虚》:“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孙膑兵法·八阵》:“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人之请(情)。”《孙膑兵法》因《六韬》所言之“中知入事”过于泛泛,而改为“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人之情”,以此释“中知人事”,更为具体明确。《六韬·奇兵》:“尊爵重赏者,所以劝用兵也。严刑重罚者,所以进罢怠也。”《孙膑兵法·威王问》:“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二者语句虽然无明显相似,但在文意上是一致的,《孙膑兵法》比《六韬》解说得更为通俗明白。文意的相承,也反映出《孙膑兵法》在治军思想与措施上对《六韬的继承。《孙膑兵法》不仅在文句、文意上袭用《六韬》,在军事术语上也有明显的袭用。《孙膑兵法·威王间》:“地平卒齐,合而北者,何也?”“平”训“平敞”,“齐”训“严整”,语出《六韬·战骑》“地平而易”与《六韬·兵微》“士立不齐。”《孙膑兵法·陈忌问垒》:“用此者卜所以应卒窘处隘塞死地之中也。”“应卒”指应付突然发生的事故。“隘塞”训为“狭隘的险地”。语出《六韬·王翼》:“腹心一人,主潜谋应卒。”与《六韬·励军》:“出隘塞,犯泥涂。”《孙膑兵法》将包含两种危险情况的术语合二为一。《孙膑兵法·威王问》:“此六者皆善者所用。”“善者”指“善战的人。”语出《六韬·敌武》:“善者以胜,不善者以亡。”再如《孙膑兵法·陈忌问垒》:“适(敌)众且武”之“武”训“勇武”,语出《六韬·敌武》:“卒遇敌人,甚众且武”。有些术语、语词本身所体现的意义不足以反映其内涵,考察这类术语的沿用,能更清楚地看出《孙膑兵法》对《六韬》的承继关系。《孙膑兵法·八阵》:“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险易必知生地、死地。”何谓生地死地?《六韬·战车》云:“车之死地有十,胜地有八。”胜地即生地。《战骑》云:“骑有十胜九败。”谓九败均“骑之死地”。并对车骑的生地、死地的自然状况作了具体详叙。《孙膑兵法》只是运用了车骑的生地、死地的术语,而未作具体阐述。这完全可能是生地、死地的内涵在《六韬》以后已为兵家所熟知,《孙膑兵法》没有详叙的必要,只承袭其术语就可以了。完全可以肯定,《孙膑兵法》所言的生地、死地与《六韬》所言的内涵一致。《通典》卷149载:孙膑曰:“用骑有十利。”对“十利”分条作了陈述,《武经总要·前集卷4》“用骑”条亦载孙膑对战骑“十利八害”的论述,其内容与《六韬》所论基本相同,足见《孙膑兵法》与《六韬》的承袭关系。

《六韬》与《尉缭子》

《尉缭子》以前曾被判为伪书,直至简本出土,此案才被翻过来,人皆承认其为先秦古籍。简本《尉缭子》亦是残卷,见于今本的五篇,即《兵谈》《攻权》《守权》《将理》《原官》。由简本内容与结构,可以推定今本与《尉缭子》原貌无大差异。遍检二书,发现《尉缭子》多处袭引《六韬》。《六韬·发启》:“毋(无)街龙而攻,毋(无)渠詹(檐)而守。”《尉缭子·武议》:“古人曰:‘无蒙衡而攻,无渠答而守’。”这句话最早见于《六韬》,此“古人”当指《六韬》作者。显然,在《尉缭子》作者撰书之时,《六韬》已经流行,并且在兵书中有了一定的影响。《六韬·励军》:“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军次皆定,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方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尉缭子·武议》:“夫勤劳之师,将必先己。暑不张盖,寒不重衣,险必下步,军井成而后饮,军食熟而后饭,军垒成而后次,劳佚必以身同之。”相同的内容,《尉缭子》表达得更简洁清楚,《六韬》则显得繁杂累赘。这种现象,反映了《尉缭子》在《六韬》的基础上进行了概括提炼,所谓“后出转精”,《尉缭子·治本》:“苍苍之天,莫知其极。帝王之君,谁为法则?往世不可及,夹世不可待,求己者也。”此段是袭引《六韬》文句。简本《六韬》748简至749简:“太公望曰:‘苍苍上天,莫知极。柏〔霸)王之君,谁为法则?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侍(待),能明其世者,胃(谓)天子。’”《吕氏春秋·听言》:“《周书》曰:\‘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贤明其世,谓之天子。’”《吕氏春秋》所言《周书》,《六韬》亦包括其中。《庄子·徐无鬼》:“纵说之以金版六张。”成玄英《疏》分:“金版六弢,《周书》篇名也,本有作‘韬’者。”由《吕氏春秋》所引,足以证明《尉缭子》这段话是袭自《六韬》。

《六韬·立将》:“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尉缭子·武议》:“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主于后,无敌于前。”两相比较,就会感到《尉缭子》的文意不相连贯。这是由于它在袭引《六韬》时,割裂了上下文关系,舍去了“无有二心”以上数句造成的。综观上述各例,可以看出《尉缭子》分多处袭引《六韬》文句,《六韬》成书于《尉缭子》之前不辩自明。

《六韬》与《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成书早于《孙膑兵法》与《尉缭子》,那么,《孙子兵法》分与《六韬》孰为先后呢?通过对二书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在军事思想、战术原则、用兵手段等方面多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1.将帅的作用与条件《六韬·论将》:“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也。”又《六韬·奇兵》分:“故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孙子兵法·作战》:“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又《孙子兵法·谋攻》:“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二者都认识到将领的任用得人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以致连使用的语汇都几乎相同。将帅的作用既如此重要,必然对将帅提出具体的条件和要求,在这方面,二者又所见略同。《六韬·立将》:“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并对五材的作用作了具体阐述:“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孙子兵法·计》:“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二者都制定了五项标准,有四项相同,内涵也一致。共同的标准,反映了同一历史时期对将领品德的共同要求。将领有必须具备的品德,同时也必须杜绝在品德方面的缺陷。

《六韬·论将》:“将有五材十过……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孙子兵法·九变》:“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几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六韬》对“十过”所导致的后果,与《孙子兵法》“五过”所招致的后果无大差异,《六韬》云:“勇而轻死者,可暴也。”即《孙子兵法》的“必死,可杀也。”《六韬》云:“智而心怯,可窘也。”“智而心缓者,可袭也。”即《孙子兵法》的“必生,可虏也。”《六韬》云:“急而心速者,可久(持之)也。”“刚毅而自用者,可事(以事烦之)也”。即“忿速,可侮也。”《六韬》云:“廉洁而不爱人者,可侮也。”即“廉洁,可辱也。”《六韬》云:“仁而不忍人者,可劳(扰之)也。”即“爱民,可烦也。”上述由于将领品德性格上的缺陷所导致的后果,是从战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不同人的总结不能完全一致,《六韬》与《孙子兵法》总括的主要之点相同,足以说明其赖以形成理论的客观现实大体相同。

2.作战原则,战术指导方针作战原则,战术指导方针,都是依据已经或正在进行的战争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它反映出这些原则、方针的时代特点。《六韬》与《孙子兵法》的某些观点,在总体上看是一致的。争取主动,出奇制胜。《六韬·兵道》:“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欲其西,袭击东……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又《六韬·临境》:“发我锐士,潜袭其中,击其不意,攻其无备。”《孙子兵法·计》:“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二者强调在战役中采取突然攻击的方式取胜,是在争取主动,置敌人于被动的前提下实现的。所以《六韬·军势》云:“动莫大于不意,谋莫大于不识。”《孙子兵法·兵势》云:“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在“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思想指导下,在具体实施中,要避实击虚,善于进攻敌人的弱点。《六韬·正将》:“见虚则进,见实则止。”《孙子兵法·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从手段到目的,二者无不相同。预见胜负,相机而动。《六韬·军协》:“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士半而功倍焉。……未见形而战,虽众必败。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则起,不胜则止。”《孙子兵法·军形》:“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二者都充分认识到在战役之先,掌握双方在力量等方面的差别,能胜则战,不可胜则止。在战役之先预见胜负,并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去创造条件,促使敌人处于劣势,增强我方获胜因素。

新闻推荐

她是老师,更像妈妈

本报记者付莉荣摄影报道罗瑾是开景公学的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从事教育工作已30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学生有着难舍难分的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