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 如何面对苦难,决定了对生命的认知
近来在读季羡林的《一生自在》这本书,这本书正如书名一样,收录了季羡林为人处世及生活态度的多篇文章。在读了这本书之后,很为季老处事不惊、从容坦荡的生活态度所折服,其中读到季老谈及“幸运”与“倒霉”一文,更让人颇生感慨。
“如果将这场灾难的经过如实地写出来,它将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一面镜子。常在这面镜子前照一照,会有好处的。它会告诉我们,什么事应当干,什么事不应当干。”读过季羡林最知名作品《牛棚杂记》的人都知道,在《牛棚杂记》中,季羡林站在超于自我的角度上,带着一种民族情怀回忆和阐述了这段经历。季羡林在文革中遭受过非人的迫害,被打成走资派和资产阶级反动派学术权威,历经多次批斗,甚至曾在“十年浩劫”中走到了死亡的边缘,千钧一发间,是一个偶然性救了他。这个偶然性,是指文革中他准备吞安眠药自杀,碰巧红卫兵闯进来要揪他去批斗,因而没有死成。虽曾遭遇过非人的困难,但文革的经历造就了季羡林宽广豁达的心态,使他在走过“十年浩劫”之后心态平和、从容坦荡,以谦虚、严谨的态度投入学术研究和教学育人中,研究成果丰硕。
季羡林高寿至98岁,谈及长寿秘诀时,直言有“三不”秘诀——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其中不锻炼并非指一点儿都不锻炼,而是指过头的锻炼,三点之中,季羡林认为最重要的是不嘀咕。即对什么事都不嘀嘀咕咕,心胸开朗,乐观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着,有问题则设法解决之,有困难则努力克服。“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个处事观,在谈及“幸运”与“倒霉”时有所体现。在季羡林看来,中国知识分子多饱受磨难,才有惊世之作,关于这段,季羡林在《一生自在》一书中,用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的一段来印证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福”“祸”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可见,祸事并非对人一无所用,有时还能使人对生命的体悟有所增长,领悟得更深更透彻,才能写下流传千古的佳作来。
在季羡林看来,能理解“幸运”与“倒霉”的辩证关系,可以使人在走运的时候会想到倒霉,不至于得意过了头,而碰到倒霉时则可想到走运,不至于垂头丧气,可保持心态平衡。确实,人的一生中,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个人的心态及应对方式,决定了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认知,影响个人后继发展与命运走向。处于逆境而能辩证看待逆境且奋勇上游者,可有望厚积而薄发;郁郁不得志踌躇不前者,只能困囿于当下停滞不前,可见心态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放下执念,从容坦荡,与其完满,不如自在,这是季羡林在历经各种磨难后在待人处事上总结给后世的精神宝藏,而这些精神“秘籍”,在《一生自在》这本书中领悟一二便可使我们享用不尽了。
新闻推荐
与抖音短兵相接“佛系”快手狼性嬗变 提出3亿日活目标;游戏直播南下,进入抖音防御区,双方直插对方腹地;快手寄望二次元和知识付费讲述新故事
8月的北京仍有些炎热而黏腻,中午时分行色匆匆的员工从位于上地的总部大楼内鱼贯而出,留给他们的吃饭和午休时间只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