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今日宣州 2019-08-19 06:44 大字

朱婷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从农村来到城市,农民获得了更高的收入,与之相伴的是“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我搬起砖头时,无法拥抱你;我放下砖头时,无法养活你。"一句话,道出了不少留守儿童父母心底的无奈。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断增加,改变也一直在发生。应该说,社会帮扶力量的进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留守儿童家庭或学校的物质条件,不少志愿者的倾情付出,给予了孩子情感的抚慰,各种文体活动的开展填补了留守儿童时间的空白。

而无论是缺乏父母陪伴造成的情感缺失,还是基础教育落后导致的升学“断档",留守儿童面临着如何长大的成长问题、如何成才的教育问题和如何谋生的社会问题。呵护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守护留守儿童离不开家庭的陪伴。据统计,90%以上的农村留守儿童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这种“亲情断层",直接影响孩子对家庭的认知。实际上,相比物质,成长中的孩子更需要来自父母的精神慰藉,希望父母不要只成为孩子口中“那个打钱的人"。外出务工父母在艰苦打拼、辛勤劳动的同时,应及时关心留守子女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经常通过视频聊天等多种方式与留守子女保持沟通联系或定期回乡看望,保障留守子女身心健康地成长。

守护留守儿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社会工作。关爱保护好留守儿童,人才是关键。要从有志于扎根奉献农村、具有高中(职高)以上学历的中青年人员中培养选拔一支用得上、留得住的农村本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引导专业人才深入乡镇(街道)和农村社区,充实基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力量,协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监护、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对留守儿童实现因人施策的“精准关爱",有赖专业力量的投入,需要全社会共同创造条件。

守护留守儿童要做到关怀活动持续化、常态化、制度化。有时候,我们缺少的并非关爱资源,而是帮扶形式化太强。比如逢年过节看望一下,组织一些慰问活动,或者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与留守儿童进行为期很短的交流互动,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这无异于杯水车薪。应该说,来自社会大家庭持续不间断的温暖关怀,更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根本上是要推进落实政策保障制度。儿童不再留守,就是要让他们与父母团聚。谋求“治源头",让更多留守儿童父母返乡创业就业,或者让留守儿童进城入学。应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政策,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脱贫帮扶行动,为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入学创造更为便捷的条件,让留守儿童家庭上升有通道、就业有技能、发展有希望。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给留守的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还他们一个美好的童年,是为人父母的义务,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政府、社会、家庭应握指成拳,共同发力,关爱呵护留守儿童,才能不再让留守儿童问题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痛。

新闻推荐

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

查作清“要我安全需领悟,我要安全是觉悟”“要我安全是爱护,我要安全是觉悟,我会安全是功夫,我能安全是幸福”等谨言警语在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