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的垃圾分类风 何时吹到中西部农村?
【编者按】
上海7月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城市新时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评论部推出“论习惯的养成”,每天一篇,评论员、志愿者、大学生、小学生,小区业主,记录亲身经历,分享小诀窍,吐槽小烦恼,倾听真民声,寻求好建议,让垃圾分类从陌生变成习惯。
坦白地说,我在很长时间内,都没能树立垃圾分类的意识。可能还有很多我这样的人,在心底没认识到垃圾分类的必要性,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正确分类。如何让这些人养成分类的习惯,考验公共政策宣传的智慧和执行的效力。
我出生的农村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一个贫困县。当地人多数都以种地为生。印象里,乡亲们都不会对垃圾进行分类。各家产生的垃圾,都会被清扫后集中起来,扔在屋外的角落里,任其自然分解。住在河边的人家,把垃圾倒入河中,随水流走。
起初,垃圾都是土生土长的,主要是厨余垃圾,比如饭菜、洗碗水等。随着经济发展,家乡趋于开放,一些塑料制品比如一次性塑料袋、零食包装、化肥袋、塑料薄膜等进入了山村家庭。很快,我们就发现了塑料对土壤的污染。扔在菜地里的塑料,周围蔬菜的长势要差很多,塑料垃圾造成土壤肥力严重下降。于是,有人把塑料扔到很远的地方。小时候的我在山上玩耍时,经常能在荆棘丛中看到鲜艳的塑料袋子。青山绿水间,这些飞扬的塑料袋,引起视觉的极度不适。
久而久之,塑料带来的土壤污染受到重视。令我印象格外深刻的是,上初中时,在学校对面山上的马路下,每到晚上就会冒着火光,整夜都不会熄灭,吓得同学们以为是鬼火。后来才发现,那是镇上建立的一个巨大的垃圾堆。山村和镇上产生的垃圾,有的就被运到那里,点火燃烧,昼夜不息,刺鼻的味道随风扩散。
除了塑料垃圾,伴随着罐头、啤酒等商品的流通,玻璃瓶也越来越多。走进山村,看到某户人家的墙边堆着几米高的啤酒瓶,就说明这家的经济实力不错。宽裕的家庭还会买健力宝。对于玻璃瓶和易拉罐这类垃圾,乡亲们倒是很喜欢,因为可以卖钱。虽然价格低廉,但对农家来说,能换一点是一点。不过,也有大量的这类垃圾,被随意扔弃了,很可惜。
直到前几年,家乡才建立起专门的垃圾处理场。春节回去时,车子在马路上飞驰,远远地看到在马路边升起缕缕青烟。父亲说,那是镇上新建的垃圾处理场,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在处理垃圾。而这个垃圾处理厂,与初中时的垃圾燃烧场只隔着一个山头。但有了这个处理场后,路过时也几乎闻不到刺鼻的味道了。
虽然只是一个山头的地理距离,但仍花了五六年时光。山村垃圾处理的步伐,走得很慢很慢。哪怕如今,人们总说垃圾分类的时代已经来临,以我老家为代表的农村,垃圾分类恐怕尚未开始,甚至从未听说。
在浙江等农村地区,垃圾分类走在前列,但在经济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农村,要想真正推广并建立垃圾分类机制,还需要不少时日。想要让老百姓理解并接受这种观念,也需要不少努力。期待大都市的垃圾分类风,尽早吹到中西部农村!
新闻推荐
扫码观看视频8月13日7时30分许,记者从浙江象山县殡仪馆处获悉,女童章子欣尸体已被火化,家属将骨灰领走,距发现女童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