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一族消费理财各有妙招
精打细算,消费理财两不误资料图片请图片作者与本报联系,以奉薄酬“月光族”、不懂理财、超前消费不会省钱……这是当下不少长辈对“80后”“90后”乃至“00后”年轻晚辈理财消费观的固有印象。
然而,如今年轻人的理财消费观念真是如此吗?日前,中国新经济研究院联合支付宝发布首份《90后攒钱报告》显示,92%的90后每个月都会有结余,80%的人会将结余进行理财;对比他们的余额宝和花呗则发现,“90后”每月在余额宝攒的钱,平均是其花呗账单的4.5倍。此外,他们初次理财时间比父母早了10年。那么,除了“90后”,我们身边的年轻群体投资理财能力究竟如何?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采访。
玩转理财收益、生活两不误
走访中记者发现,在对待“钱生钱”这件事情上,年轻一族的理财态度要比长辈积极得多。
时下最常见的理财方式莫过于网络理财了,各APP都推出了不同形式的理财渠道,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进驻。其中,最常见的有微信“零钱通”,支付宝的“余额宝”“工资理财”与各银行金融机构的“掌上理财”等。
“每月发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存进余额宝,日常出行、吃饭、购物、看电影都先用花呗,使用额度完全够每个月的花销,工资每月到账后自动转入余额宝,到了下个月再还花呗,这样生活理财两不误。”“85后”市民李先生在某事业单位上班,他告诉记者,加上日常存的一些钱,在余额宝里存了2万多元,每天都有接近1.5元的收益,7日年化约2.40%,一个月收益大概有45元左右;同时,还开启了余额自动转入,余额中的钱可以自动转入余额宝中产生收益。
李先生表示,其实自己是一个对理财“一窍不通”的“小白”,虽然在线上以及线下金融机构有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但一是自己本身投入的基数不大,二是可以随时提取本金灵活使用,所以日常就选择了这样“傻瓜式”的理财方式。
此外,不少市民也将保险作为稳健理财的一种方式。以市民罗先生购买的保障+理财双功能险种为例,每年用于这方面的投入为5000元左右。“遇到疾病或意外,不至于自己的财产马上缩水,保险可以抵御一部分风险。”罗先生虽说是一名“90后”,但孩子已经4岁,希望能通过“保险+理财”的方式来抵御生活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消费精明“薅羊毛”提升生活品质
视线再转向日常消费。在中心城区各大商圈,常是年轻人吃喝玩乐的地方,以明码标价的餐厅、KTV、影院为例,随处可见年轻群体消费理财的妙招。“很多时候我们会在团购APP里下订单,会有打折,满赠等各种福利。”不少“00后”大学生告诉记者,除了消费会事先对比价格,也会关注日常各商家的一些优惠信息,如优惠券等,他们并不认为这样类似于“薅羊毛”的行为有何不妥,而是通过这样的消费观念来满足自身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无独有偶,30岁的市民朱先生几乎每周三都会约上亲人或是朋友聚餐,原因是他拥有的信用卡每周都会“周三半价”的优惠活动。“从火锅到韩式烤肉或是中餐,可以五折的商家很多,完全能够满足日常的聚餐需求。”朱先生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以一顿火锅消费200元为例,五折后只需要100元就能搞定,只需要花一半的价值,很超值。
记者手记>>>
观念转变科学规范同样重要
随着时代和互联网的发展,年轻人了解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同时,各种各样的理财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人的理财观念。
需要提醒的是,目前仍有不少年轻群体通过信用卡、网络贷款等超前消费,甚至通过不良网络贷款满足日常消费,“套路贷”“校园贷”等又成为“借款泥沼”,这样没有考量是否具备偿还和相应消费能力的行为,最好避免。因此,年轻群体在选择消费理财方式时,科学规范不容忽视。
实习生胡甜甜记者祝贺
新闻推荐
河南两考生被北大退档引热议 北大:此次退档不合规,将按程序补录
近日,北京大学因“退档河南考生”引发网友热议。11日,北大发出官方回应称,招生办公室的退档理由不成立,北大将按程序申请补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