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记者卧底骚扰电话源头企业,为气哭一位老人说抱歉,而身边话务员都在淡定忽悠着 一个电话推销员每天骚扰2000人

新安晚报 2019-08-09 09:42 大字

你想知道不胜其烦的贷款电话从哪里来的吗?你想知道你的电话怎么那么多人知道吗?近日,记者卧底骚扰电话源头企业,发现每天有大量骚扰电话从这里打出,成千上万条含有个人姓名、住址、工作单位等详细信息的“文件”在大量微信群内“裸晒”,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已经成为一个地下“黑色产业链”。

一天要打多少个电话?

新员工至少打出600个,老员工一般2000个

近日,记者通过面试成为北京一家名为“中邦金融”的金融服务外包有限公司的电话推销员,随后被安排在一个约60人的电话营销团队。这家公司主要通过拨打电话推销贷款业务,并按贷款金额3%收取业务费。

“一个大单,三年吃穿。”这是该公司内流传的一句话。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员工告诉记者,他平均每40分钟能拨出250个号码,一天一般拨打2000个电话。即使是刚入职的新人,每天至少要打出600个才算合格。

按公司要求,记者以“是否需要贷款”为内容拨打了300个指定电话,但多数被直接挂掉和拒接。公司销售负责人安慰说,运气不好打300个不开单很正常,“坚持不懈才会有客户。”

记者注意到,另一家名为“深海教育”的培训机构近期招聘信息投放较多。于是记者前往卧底,不想遭遇了“军事化”管理。

该公司销售部门共分12个“军团”,每个“军团”下又设多个小组。在这里,个人信息被分为“首咨”和“公海”两大类,“首咨”即从未被骚扰过的新信息,只有老推销员才能拿到;“公海”是曾被骚扰过但未成功的旧信息,推销员每天最多可从“公海”里拿600条。

记者注意到,这家机构已引入“AI呼叫”,只要登录“螳螂教育云”再点下鼠标,骚扰电话就自动通过microsip软件拨出。怎么才能提高中单率?“加恐”“截杀”流水作业,拒接也难脱身为提高中单率,推销员们还要经过整套“话术”培训。

“中邦金融”一般会选择“熟人拜访”话术,内容模板多为:“哥/姐你好,我是中邦的小王,咱这贷款考虑得怎么样了?”被拒后可说:“那咱加个微信呗,您有需要随时联系我。”对于明确拒绝的人,推销员还会不停地求加微信。

在“深海教育”,记者每天跟随“军团”开早会,经历了包含“探需”“加恐”“截杀”等八个流程的标准化培训。“加恐”是为了制造焦虑,即强调所推销产品有多重要。“截杀”即确定一个截止时间,催消费者赶紧交钱。如遇“暂时没钱”的人,推销员还会不断强调“支持信用卡、花呗支付”。

推销员会将所有被骚扰过的人分类标记:A为意愿强烈、B为需多次回访、R为放弃。但记者查询通话记录发现,多数明确拒绝的人仍会被标记为A。

公司规定,只有连续拒绝三次以上、多次破口大骂、空号和停机的消费者才能标记为R,但如标记R太多,推销员就会被负责人约谈。因此,推销员从“公海”获取数据时,即使是被标记了R的人,他们仍会锲而不舍地骚扰。

谁出卖了我们的信息?

银行、房产中介还有百度等知名互联网企业

“中邦金融”的一名中层向记者透露,公司的数据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银行,特别是曾贷过款的银行客户;二是房地产中介,比如我爱我家、麦田、链家等公司的一些客户经理,拿着“资源”跳槽而来。

记者调查发现,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程度十分惊人。“中邦金融”提供给记者一份含有3146条个人信息的“名单”,这个名单上赫然包含了公民的姓名、电话、工作单位、房本信息等具体内容。像这样的文件,在公司内部微信群中,每天源源不断、快速流转。

“深海教育”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的“资源”主要来源于百度等一些知名互联网企业。

随后,记者在百度随机检索“心理咨询师”等关键词发现,弹出内容多为培训广告。“点开这些推广信息后,你个人信息就可能直接流入培训机构的数据池中。”一名知情的推销员说。

为印证这名推销员的说法,记者以一家少儿培训机构的名义与百度有关方面探讨合作。对方答复称,一条个人信息的“进价”为100~150元,具体需求均可订制,“可做推广引流,百度建立后台,家长填过电话信息以后,信息马上就会到您那边。”

□记者手记

被骚扰者:老人被气哭

骚扰电话的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或因此而愤怒,或因此而无奈,而所有这一切,都拜不光彩的利益所赐。

记者在“中邦金融”卧底期间,有个接电话的听上去应该是一位老人。还没等记者自我介绍完,他就发火了:“你们究竟是从哪里搞来的我的电话?有完没完啦!”在记者沉默之际,老人用颤抖的声音继续说:“家里的人一个个的都……还有你们每天不停地骚扰……”说到最后,老人已经带着哭腔。

或许这位老人正面临着许多痛苦的问题,在垂暮之年或许只求安宁。记者不知如何面对,只能说声抱歉,然后赶紧挂掉电话。

此时,“领导”立刻安慰记者说:“没关系的,电话打多了就会习惯了。”

记者看到身边许多话务员都在“淡定”地“忽悠”着,对方可能是疲惫的中年人,可能是刚怀孕的妈妈,也可能是涉世未深的学生。而卧底的记者,却引爆了一个老人的苦恼情绪,在他的伤口上又撒上了一把盐。

骚扰者:推销员也挣扎

电话推销员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显然,大多数人也知道打骚扰电话是有悖良知的。对此,外呼公司用“洗脑”培训和高额提成消解了推销员的犹豫。

“中邦金融”一名中层领导一直“坚信”自己是在帮助别人:“万一真的有人需要贷款呢?或许就是我们的一个电话,帮了一个人,拯救了一家公司。如果连你自己都不相信,又如何让别人去相信?”

而如“深海教育”这样的一些培训机构,则会在新员工入职培训的时候不断强调自己的证书多么厉害,师资力量是多么强大,即便这些所谓的“教授”在知网上没有任何信息。

在记者卧底期间,一名推销负责人离职了。他告诉记者,离职的原因是:“证书就是骗人的。公司就是用很高的提成为噱头吸引推销员进来,但实际上能赚到钱的人并不多。”记者想,他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和犹豫,才最终下决心离开。

专家建议

怎样铲除电话骚扰“毒瘤”?

盯紧运营商,从重处罚骚扰者和受益商家

工信部、最高法、最高检等13个部门去年印发《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决定自2018年7月起至2019年12月底在全国开展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面对严格的监管,骚扰电话仍然“呼叫不停”,症结到底在哪?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治理骚扰电话的难点在于其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黑色产业链”。在这项“产业”中,涉及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企业或个人、开发电话骚扰程序的企业、实施电话骚扰的企业、有意无意监管缺位的运营商等。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说,运营商是连接电话骚扰行为的企业和被骚扰用户之间的关键一环。对骚扰电话进行预防和管理,是运营商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本应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数据共享能力建设,提升骚扰电话识别和拦截能力。但骚扰电话的问题存在许多年,部门约谈运营商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会得到比较良好的整改效果,可时间一长,各种骚扰电话又“蜂拥而至”。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与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法学院副教授刘权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运营商对骚扰电话盛行的放任,以及为了盈利而放松审查用户资质。”他建议,应当将相应的惩戒与约谈结合起来,使得整治骚扰电话不力的运营商受到惩罚,保障实际效果。同时,还应该从重处罚骚扰者以及受益商家。在治理过程中,需要形成社会各方相互配合的机制,各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防治电话骚扰问题进行联合协助和整治。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吴稚晖“三不”

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江苏武进人吴稚晖出身贫苦,通过发奋攻读,学有所成后,投入反清革命,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为同盟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