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数据整治“挂证”乱象 ■ 何珂
有专门的挂靠网站提供租证交易,甚至衍生出只为“挂证”而考证的人群;把证放到消防技术服务、建筑、会计等领域的公司,就能坐吃“空饷”年入数万元……有媒体调查发现,当前有些服务机构见证件不见人的“挂证”现象正屡见不鲜。
所谓“挂证”,主要指持有某个职业资格的人将其证书违规挂靠到非工作单位名下,以获取报酬或谋取其他利益。资格证书具有很强的人身依附性,禁止“人证分离”。但“挂证”现象在建筑、会计、药品流通等领域都存在。一方面,相较于聘请专业人员全职上岗,“挂证”的方式能大幅节省相关机构的薪酬支出;另一方面,“挂证族”能把手里不用或多余的证书变现,无需工作即可赚钱,这样的“不劳而获”让不少人趋之若鹜。利益刺激下双方不谋而合,出现了“影子消防工程师”“影子建筑师”“影子药师”等。
资格证书受到青睐,折射着相关行业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挂证”不仅违背执业规范和诚信原则,更会影响到工程质量、医疗安全等,甚至会留下诸多隐患。因此我国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行政许可证件,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行政许可的,应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应追究刑事责任。
随着改革的深化,很多职业资格证不再是“硬杠杠”,从源头上压缩了“挂证”空间。但也应看到,由于一些行业专业性强、涉及公共利益,资格许可证必不可少。为治理“挂证”乱象,近几年相关部门做出了不少努力,一系列惩戒措施也收到不错效果。新形势下,还应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针对“挂证”的新套路,可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打破信息壁垒,提升查处效率。具体来说,可建立信息共享数据库,各有关部门要尽快完成信息采集、数据整理工作,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和运作机制,做到互联互通,提高监管的穿透力和精准度。借助信息共享机制和大数据技术,既可以克服以往的地域和层级的沟通不畅,也可以克服部门之间的协作不力,更可以克服人力监管中可能出现的不均衡、易懈怠等问题。同时借助信息共享机制和大数据技术,黑名单制度、不良记录预警等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效力,实现监管之网无缝隙无死角。
去年,住建部等七部委开展“挂证”专项整治,根据参保缴费、人事档案等相关数据和信息,对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面比对排查。相信随着信息化程度和共享合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大数据监管逐渐制度化、常态化,弄虚作假者终将无处容身。
新闻推荐
孙秀斌或许是没当过兵的缘故,一直以来我对父亲十分羡慕,甚至有几分嫉妒,因为他有一帮子老战友。那是一帮经历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