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乞巧风俗多 ◎ 侯兴锋
[摘要]◎ 侯兴锋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到了,这在古代应该是少女少妇们最为向往的日子。每到这一天,她们就设香案,置瓜果,暗暗祈祷,互相祝福,向织女乞巧,即祈求保佑自己能变得心灵手巧。
七夕节来自那个尽人皆知的牛郎织女传说。据说织女善奇能精百巧,所以民间姑娘们就借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机会向织女乞巧卜巧,并形成了一种固定的风俗。这种风俗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荆楚岁时记》里说:每到七夕之夜,民间妇女边观看牛郎织女星,边向织女乞求智巧。《开元天宝遗事》里说:唐玄宗特意在华清宫建造了乞巧楼,楼上陈列瓜果、酒炙,摆设坐具,以祭牵牛、织女二星,又赐给宫中嫔妃九孔针、五色线,以在月光下穿过的为得巧。他们还把小蜘蛛放在盒中,看第二天是否结网,以网的疏密、网形是否圆正来确定是否得巧,这叫“穿针乞巧”。
到了宋代,乞巧活动更为丰富,除“穿针乞巧”外,还有“丢针乞巧”。在七夕夜,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后把绣花针丢在水中,设法让它漂浮到水面,通过星光辉映下的针影形状来卜得巧多少。当时福建女子在七夕夜用针七枚,于暗中取绣线穿之,以卜得巧多寡。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叫“泡巧”。姑娘们在农历六月就开始用井水浸泡豌豆或绿豆,隔几天一换水,使之不见天日。七夕这天嫩苗就长出来了,用红纸捆上绿苗,放在庭院。拜过双星后,把豆苗分抛水上。第二天日出前,如水底映出苗影细长如针,就是织女赐予了智慧和智巧;若苗影短粗,就是没能得巧。
在闽东一带的乞巧内容又有所不同,妇女们都在七夕这天拜织女祈求贵子,读书人拜魁星祈求功名。
拜织女仪式非常隆重有趣,有些出嫁未生的少妇,盼望喜获麟儿。七月七回娘家拜织女,少则五六人,多则十来人一组联合举办。祭桌上摆上桂圆、红枣、花生、瓜子等祭品,再把鲜花用红纸束好插在花瓶中,花前放一香炉。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焚香礼拜,然后围坐在桌前,一面吃瓜子、花生,一面朝织女星默念自己的心愿。少女们希望织女赐予美丽,将来觅得如意郎君;少妇们则期盼能早生贵子,生活美满。
魁星是一星座名,闻说此星生于七月初七,主管人间“文事”,又称文曲星,所以当地人这天就拜祭它,以求功名。他们先用纸糊一魁星,左手捋髯,右手执笔放在案桌上,并放上祭品,在星月交辉中鸣炮焚香礼拜,然后围桌会餐。席间玩一种取功名的游戏。以桂圆、榛子、花生,代表状元、榜眼、探花。以一人手握三种果干各一颗,往桌上投,随它自行滚动,某种果干滚到某人跟前停下来,那么某人就中了状元、榜眼或探花。谁没有得到就要重新投掷,这叫复考。都投中称三及第,投不中叫落第,下一次再投,直到都取得功名为止。
古代的七夕,除了以上的乞巧方式外,还可以乞富、乞寿等,但不管哪一种,一个人只能乞一,不可兼得。在古代乞巧风俗的盛行,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乞求智巧,乞求福寿的迫切心情,正如唐代林杰的《乞巧》诗所写: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新闻推荐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决定,对某5A级文化旅游景区予以取消质量等级处理。据媒体报道,该5A级景区被摘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景区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