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垃圾“定时投放”不搞一刀切 更要做实做细

澎湃新闻 2019-08-07 07:59 大字

编者按

上海7月起正式实施垃圾分类。城市新时尚,你我新日常。澎湃评论部推出“论习惯的养成”,每天一篇,评论员、志愿者、大学生、小学生,小区业主,记录亲身经历,分享小诀窍,吐槽小烦恼,倾听真民声,寻求好建议,让垃圾分类从陌生变成习惯。

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正式落地后,针对“定时分类投放”的规定,一些人表示不解。毕竟,限定扔垃圾时间,会对经常要加班的年轻人、腿脚不便的老年人等群体,带来不便。错过投放时间,让垃圾滞留家中,又影响卫生。夏季里的湿垃圾,还容易滋生蚊虫和细菌。

今年5月,《上海市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制度实施导则》印发,重申了“定时定点投放”,但也表示,“定时定点”要因地制宜,防止一刀切。这为“定时”奠定了基调:既要有刚性的规矩,也要有灵活的操作。 

为了做到规矩与灵活的平衡,大家都想了哪些办法? 

最普遍的做法是由居委会或物业兜底,对特殊群体“特事特办”。比如,徐汇区田林十二村规定,上夜班人士、钟点工阿姨、独居老人等群体在居委会登记后,可在非定时投放时段到小区指定垃圾库房扔垃圾。虹口区爱家豪庭小区针对独居老人等群体,推出了物业上门收垃圾的服务。 

其次,设置24小时开放的垃圾厢房,供错过时间的居民扔垃圾。比如,虹口区宇泰景苑等小区,就采取了这个法子。 

还有用智能设备助攻的。比如,虹口区林云小区和闵行区普乐二村,配备了智能垃圾桶,居民只要扫码即可打开垃圾桶扔垃圾。 

这些探索,打破了“定时”带来的不便,让垃圾分类落地的门槛大为降低,更深入人心。但要做到灵活,就必须有更多的投入,包括基层组织、物业、志愿者等群体的服务,和相关设施的配套。也就是说,方便必然对应着一定的付出。 

换句话说,追求“人性化”不能忽视实际情况,刚性制度仍不可缺少。在一些街道干部、环保人士看来,无条件、无限制地打破“定时”的限制,开了“随时投放”的口子,会滋生随意扔垃圾等乱象。长期下去,会让垃圾分类难以贯彻。 

所以,有居民区继续将工作做实做细。比如,在为特殊群体给出“优待”、试行24小时垃圾厢房的同时,与居民“约法三章”,一旦出现乱扔垃圾等现象,立即撤掉24小时垃圾厢房,重新全部“定时”。以此来约束居民行为,让大家都懂得呵护来之不易的灵活操作。 

长期以来,上海一直以社会管理精细、市民守规则程度高著称。在垃圾分类这件事上,这种城市气质和市民精神同样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这也是上海将垃圾分类进行到底的底气和信心之源。

新闻推荐

喝酸奶也有讲究

酸奶,是大家常喝的一类饮品,能够补充蛋白质,促进肠道蠕动。一般我们会把酸奶当做零食,也有的时候是在吃早饭的时候喝上一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