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书店,经营与情怀可以并重 刘振
日前,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图书经营品种、规模与本校特点相适应的实体书店,没有的应尽快补建,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办。
曾经,校园书店是一道无可替代的文化风景。那里是知识的集聚地、思想的交汇场,爱书者有遨游书海的快乐,求知者有觅得知音的欣喜,困惑者有豁然开朗的清明,浮躁者有定心沉潜的磨炼。在不断成长的季节与这样一家书店相遇,是学子之幸,亦是书店之幸。正因为校园书店在一代代学子心中留下深刻烙印,当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举步维艰、几近飘零,不能不让人扼腕痛惜。
资料显示,目前30%的高校内不再有实体书店,78%的高校书店以卖教辅书为主,高校周边书店近五年内已消失一半,还有不少经营困难,在夹缝中生存。校园书店“沦落”至此,有多方面原因: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阅读兴起,很多大学生更习惯“读屏”;网购方便快捷,爱书者也转战网络购书;娱乐方式多元,有些大学生沉迷游戏、追剧、短视频,逐渐远离阅读,等等。时代快速发展,新旧迭代不可避免,但校园书店究竟是应该被抛弃的无用之物,还是需保留的文化地标?教育部指导意见给出了答案。购书功能可能会被取代,但营造文化氛围、促进文化交流、引领文化趣味的功能难以被取代,不仅不能消失,还须加强。倘若遍寻校园难觅书店,周边却饭店林立,美食地图取代文化地标,物质繁盛难掩精神苍白,大学岂不是失去了灵魂!
从这个角度说,教育部力挺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确有必要,有助于营造校园书香氛围。但也有人认为,书店是生意,不能只讲情怀,光讲情怀却生存不下去,情怀也是一场空。不错,开书店首先要赚钱,要生存,但情怀与生意并非矛盾。情怀是底色,生意是能力,能力低,难保底色;能力强,则为底色添彩。对校园书店的生存不必以老眼光悲观看待,如果能转型升级,满足师生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文化需求,未尝不能生意情怀两兼顾。
事实上,校园书店成功转型的例子已有不少。譬如新华书店与浙江传媒学院合作“颜品”系列书咖,商务印书馆在山西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阅读体验中心,广西师大出版社独秀书房落户多所大学等。越来越多出版机构愿意创办利润微薄的校园书店,既可以扩大品牌影响力,又可以培养更多具有阅读习惯、文化情怀的读者。高校书店可走复合式经营、打造新型文化空间的路子,比如利用线下经营优势,提供展示交流、文化沙龙、文化创意等综合服务;与后勤服务实体共建书香餐厅、公寓书屋;利用新兴技术开展“网订店送”“网订店取”等形式的图书配送业务,等等。如此一来,书店不是简单卖书,而是创新融合出版、教育、文创等产业,则有望成为开放式的“文化客厅”、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这几年,人们常常感叹“读屏”取代读书,碎片化阅读取代系统性阅读,浅阅读取代深阅读,以致实体书店逐渐没落。其实,风物长宜放眼量,被淘汰之物多是落后于时代,失去存在价值的,而那些仍有独特价值的事物,可能会一时落后但不会总是落后。与其感叹,不如改变,这改变包括书店自身,也包括大多数人,回到书店、回到书本、回归精神。
新闻推荐
王铎/作正逢暑假,刚刚度过了期末复习考试的紧张情绪,没有了学业课程的压力,部分大学生在暑期化身“熬夜党”。他们有的越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