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趣撷七夕联 (外一篇) □缪士毅

西安晚报 2019-08-04 05:05 大字

七夕节,赏七夕对联,别有几分情趣。

明末清初著名戏曲理论家李笠翁有一好友,名为宋建三。宋建三生于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所居之地名为“百花巷”。有一次,正值宋建三寿辰,李笠翁触景生情撰就一寿联,联云:“七夕是生辰,喜事业功名从心,处处带来天上巧;百花来寿域,羡玉树芝兰绕膝,人人占却眼前春”。联语道出了宋建三事业有成,家庭美满,都因占天时(出生七夕节)、地利(居住百花巷),可谓立意见巧,想象奇特,匠心独运。

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即“七夕”之时,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民间有联云:“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联中既有星星名称“牛女(牵牛星和织女星)”对“参商(参星和商星)”、“星”对“曜(日、月、星都叫曜)”、“河(银河)”对“斗(北斗)”,又有数字“二”对“两”,还有方位“左右”对“西东”,可谓对仗工稳,意趣盎然,耐人品味。

明代诗人高启、杨基为至交好友,常作对互娱。相传,有一天,两人徘徊月下,高启触景吟道:“玉兔捣药,嫦娥许我十五圆”,杨基应声对道:“喜鹊成桥,织女约郎初七渡”。上下联巧用神话“嫦娥奔月”、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流畅自然。联中的“许我”、“约郎”两词颇具人情味,读来妙趣横生。

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副描写七夕的对联:“云汉秋高,凉生七夕;天街夜永,光耀双星”。有人认为此联源自唐代杜牧的《秋夕》中的“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两句诗,作者拈诗撰联,蕴含深意,浑然成趣。

有人撰就一联:“帝女合欢,水仙含笑;牵牛迎辇,翠雀凌霄”。上下联各用多种花名组成,且皆隐含着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联语虽没直接点破“七夕”鹊桥相会,却巧借花名道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且上下联工整自然,妙不可言。

据说从前,随州一祝姓财主请一先生为其儿子祝小叶当塾师,并许诺每逢七夕为先生加几个荤菜。祝财主平时十分吝啬,一连数载,均未践诺。又一年七夕,三餐依然粗茶淡饭,先生传学生祝小叶作对道:“客舍凄清,恰似今宵七夕”。祝小叶不能对,问其父,父代对道:“寒林寂寞,可移下月中秋”。到了中秋祝财主又失信,先生再传学生祝小叶作对:“绿竹本无心,遇节即时挨不过”,祝财主见了,又代其子对道:“黄花如有约,重阳以后待何迟”。到了重阳节,客舍依然冷清,先生只得再传学生作对:“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祝财主在旁听了笑道:“先生谬矣!狄仁杰乃唐人也。”先生答道:“前唐后汉记得烂熟,为何一顿饭却如此健忘?”祝财主自知理亏,悻悻离去。

七夕品巧果

七夕节令食品中,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笑厌儿”“乞巧果子”,历史悠久。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载:“七月七日作面,合蓝丸蜀锦丸,曝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作干粮,采蕙草,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夕》:“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甲胄者,谓之‘果食将军’。”清顾禄《清嘉录·七月·巧果》:“七夕前,市上已卖巧果,有以面和白糖,绾作苎结之形,油氽令脆者,俗呼为‘苎结’。”清代吴曼云在《江乡节物词》的小序中也写道:杭俗,七夕节设时果祀双星,谓之“巧果”。清时,苏州民间七夕食巧果已经很盛行,清代蔡云在《吴觎》中写道:“几多女伴拜前庭,艳说银河驾鹊翎。巧果堆盘卿负腹,年年乞巧靳双星。”

巧果的主要用料为油、面、糖、蜜,但款式极多。用料上有麦面做的,米粉做的;做法上有炉烤的,油炸的;形式上有圆饼形的、梭子形的。以麦面做的叫面巧,以糯米粉做的又名粉巧。在民间,手巧的女子做的巧果真是有模有样,有模拟神话中牛郎与织女相会时泛起幸福笑容的果食“笑靥儿”;有模拟天上织女织布梭的梭子形面果;有模拟传说中牛郎掷给织女牛拐子的三角形面果……这些形态各异的巧果,不仅显示了女子的灵巧,也平添了人们的食趣。我国江南有不少出名的巧果,如温州民间称巧果为巧食,巧食包含了“七夕乞巧”的意思,巧食是用糯米磨粉,杂以红糖或面粉、米粉、猪肉合制而成,形似指或舌,一指长的叫“单巧”,两个小指长且合在一起的叫“双巧”。不论“单巧”还是“双巧”,放在油里炸过,遍体粘上芝麻的叫“麻巧”,更有巧食是在上面印有状元、魁星等花纹,以讨个彩头;上海的巧果为沪式糕点中的传统产品,民间常以“七曲八弯”来形容“七巧”的形状,上海郊县农村的新婚女子在农历七月初七“走娘家”返回时,都要从娘家带些巧果回来送给丈夫。

七夕节食巧果,历久不衰。巧果虽小,却折射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和丰富。

新闻推荐

记者采访红利市场旧址周边居民,他们纷纷表示 红利市场升级改造势在必行

8月1日,记者探访红利市场旧址。市民们在夹杂着依依不舍和理解支持的诉说中,表达了一个共识———生活的便利不能以脏乱差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