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百态社会> 正文

陋习尴尬了谁?

江淮时报 2019-08-02 10:11 大字

■木须虫

眼下,不少博物馆已成为游客出行计划中的重要一站,尤其很多家长和孩子,更将博物馆作为到一座城市旅游必去的打卡地。正值暑期,重庆三峡博物馆就吸引了众多前来参观和了解历史文化的各地游客。但记者采访发现,来往人群的喧闹声,嬉戏追赶的孩子,躺在两个座位上的游客,将一只腿放到座位上抠脚的参观者,脚踩栏杆地台打电话的游客……不文明的行为仍然随处可见。 (《工人日报》)

博物馆沦为熊孩子的儿童游乐场,陋习丛生,看起来似曾相识。

从图书馆到博物馆,但凡开放,都无一例个被这些熊孩子攻陷,无疑值得思考。孩子不听劝阻追逐嬉闹,固然是孩子活泼好动的性格所致,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的自控能力差。但里子里却是孩子们公共文明意识匮乏,对图书馆、博物馆等特殊场所缺少起码的尊重,不懂得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言行。

孩子们的表现是一面镜子,照射出家长缺失。孩子在这些场所撒野,许多的家长不但不制止,有的甚至还拍照留念。家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文明的“读者”、“参观者”。家长成了“坏榜样”,孩子的放纵嬉闹便显得必然。

博物馆是公民文明素质的考场,孩子们撒野嬉闹让这场考试输得一败涂地,从中可以窥见孩子文明素质教育的整体缺失。学会控制言行、在公共场合不喧哗与嬉闹、爱护环境卫生,应是从幼儿园开始就该普及的常识和培养的品性;学会尊重他人,礼貌待人,爱惜物品,是父母从小就应灌输的理念。

当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忙于教孩子加减乘除、ABCD之时,被遗忘的文明教育,难道需要让图书馆、博物馆沦文明教育的“第二课堂”,苦口婆心地恶补?

博物馆被陋习攻陷,放大了文明素质的短板,也表明公民公共文明素质培养的艰难。文明素质从娃娃抓起不是一句话空话,在教育的版图中,该给文明留出一席之地。

前不久,杭州一所小学被刷屏,孩子们在放学等家长接时,都在安静地看书,与许多同龄孩子相比,这给人的感觉就是天壤之别,这些变化源于该校的“轻声教育”,要求学生在不同场合使用相应等级音量说话。 “轻声教育”培养小习惯养成大文明,真正的启示在于教育需更重视文明素质的养成,而不只是文明常识的灌输,给孩子言行补上文明的“维生素”。

此外,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在丰富孩子知识、增长孩子见识的同时,也要重视补上文明素养的短板,让文化发挥出“教化”的作用。除了应引导参观的孩子遵守公共场所普适的文明要求,如不大声喧哗、不能扔垃圾、守秩序之外,也要引导孩子把握和遵守场所活动的特殊要求,成为公民文明教育的阵地。

新闻推荐

救命药涨价,红线要划底线也要守

取消药品加成,政府带量采购……这些年来,政府部门采取多种措施,成功实现药品价格普降。但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不少药品逆势涨...

 
相关推荐